
第一章 沉默螺旋理论回顾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沉默螺旋理论的缘起和基本内容
一、沉默螺旋理论的缘起
诺依曼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学生运动中,提出了一个假设:谈论和沉默决定了意见气候。
诺依曼某天在课堂外遇到了一个女生,她在外套的领子上别了一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徽章,于是诺依曼对她说:“我还真不知道你是基督教民主联盟成员。”她回答说:“我也不是的。我有时别上这个徽章,只是想找找有什么感觉……”当诺依曼再次遇见这个女生时,她没有戴徽章,诺依曼问她为什么不戴了,她说是因为那样太傻了。
受这个事件的启发,诺依曼突然明白,在当时西欧国家为新的东方政策而争论不休时,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支持者两方势力相当,但是他们表现出的热情及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在公共场合只看到社会民主党的徽章,因此普通百姓对两大党派的力量关系的估计就会出现偏差。那些“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支持者,感觉自己的想法都是合理的,因此他们会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那些反对者感觉自己被孤立了,因此会退缩,而陷入沉默。
因此,这种行为推动了这样一个现象的出现:显现出来的支持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的势力强于实际情况,而反对派的势力则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弱。这样的现象不断自我循环,一方大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可能“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的过程。
而以上正是诺依曼提出沉默螺旋假设的背景。最初,这只是一个假设,但诺依曼在1965年观察到的联邦德国大选中的反常现象很好地验证了这一假设。
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是两大竞争阵营,在选举过程中,双方的支持率不相上下,没有明显的优胜趋势。但是通过统计分析数据,诺依曼发现,虽然支持率不相上下,但是对“谁会赢得大选”的预测却有明显的差距。认为“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会获胜的人数不断上升,而认为社会民主党会获胜的人数不断下降。因此,就在最后的选举阶段,出现了“剪刀差”,那些本来支持社会民主党的人在“最后一分钟”产生了动摇,纷纷倒戈,最终造成选举结果的戏剧性变化。
此后在1972年的选举活动中,情况如出一辙。因此,在1972年的东京国际心理学会议上,诺依曼首次提出了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
1973年,诺依曼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宣称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能产生强大的效果。诺依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不同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其他媒介的报道对一个事件或一个议题的一致反应,能发展出一致性,使大部分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一样。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1974年,诺依曼发表了《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提出了沉默螺旋理论。1980年,诺依曼出版了德文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在书中对沉默螺旋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全面阐释和整理。
也是此后,沉默螺旋理论开始风靡全球,对大众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沉默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要素
沉默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具有“恐惧孤立”这样的社会性本质,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影响了人们在公开场合的意见表达和意见表达意愿。当感知到周围意见环境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时,便会倾向于发表观点;当感知到的意见环境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或相反时,便会因为“恐惧孤立”的压力而趋于附和优势意见或变得“沉默”。而大众媒介在创造意见环境和引导舆论方面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沉默螺旋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存在:“恐惧孤立”的社会心理、意见感知、意见环境、意见表达和大众媒介。其中,“恐惧孤立”的社会心理是沉默螺旋理论的核心机制,意见感知是一种“准统计感官”,意见环境是“恐惧孤立”产生的前提,而大众媒介则是意见环境的创造者,意见表达则属于最终的行为。
本书对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沉默螺旋理论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沉默螺旋理论的主要假设
沉默螺旋理论由三个命题假设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本命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
(5)这个假定与上述4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4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在沉默螺旋理论中,“恐惧孤立”的社会心理是核心基础。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其社会性本质和天性便是极力从周围环境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诺依曼在提出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前,查阅了大量其他学科的文献背景,最终找到了支持沉默螺旋理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那便是人处于社会环境中“害怕被孤立”的心理。
四、沉默螺旋理论的效果观和舆论观
(一)效果观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假说,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它包括: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沉默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和社会效果。这里所指的“强大影响”包括了“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的全过程,不再局限于认知阶段。诺依曼提出的“沉默螺旋”假说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多元无知”,即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会产生错觉,认为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传播媒介强调和提示的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这就会成为“沉默螺旋”过程的开始,从而在传播媒介所能触及的影响范围内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
(二)舆论观
“沉默螺旋”是一种考察社会舆论与大众传播关系的理论。舆论(public opinion)通常被称为“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但诺依曼的舆论观侧重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舆论看作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从表象上看是“多数”或“优势”的意见,或者人们感觉上认为舆论就是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所以起着社会控制作用。
在沉默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为了免于这种制裁,人们只能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由此可看出,沉默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这一点,诺依曼本人也在论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