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产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铜仁市产城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铜仁市牢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建设美丽幸福新铜仁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1.国家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政策带来新机遇

“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重点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新一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推进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意见》指出: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协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和贵州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如《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意见通知》、《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铜仁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政策方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陆续出台了《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铜仁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2—2020)》、《铜仁市依法放活人工商品林、合理开发公益林、加强金融服务林业意见》、《铜仁市创建国家级模范城镇规划》、《铜仁市五城联创实施方案》等文件、规划,将环保工作实绩、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成效、环境质量改善、城乡绿化建设等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支持了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大政方针为铜仁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产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供新动力

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双轮”驱动。

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同时确定了重点打造100个示范工业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和100个城市综合体。为了确保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实效,省委、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文件,在土地供应、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资金、金融支持等领域,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贵州省城镇化建设步伐。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支持铜仁市黔东工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支持铜仁市黔东工业集聚区建设,努力盘活提升存量、做大增量、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在扩大总量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和特色轻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力争用3~5年时间将集聚区打造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至2017年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全省、铜仁市平均水平,实现增比进位。

(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铜仁市突出强调“生态、文化、现代和宜居”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战略,努力把铜仁市建设成为贵州东北部区域性中心城镇,黔、渝、湘、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和山水园林旅游城镇以及营养健康养生产业基地。铜仁由地区时代迈进了城市时代,县县通高速迎来了高铁时代。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和发展,铜仁市发展条件明显得到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基础不断稳固,市内的各产业园区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对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形成了有力支撑。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71亿元,增长12.7%;人均GDP达到24712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6.61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491元、6962元,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武陵山片区各市州首位,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财力不断增强,中央和省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得到提升;全区社会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些都为铜仁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集约发展成效初显。2015年,铜仁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1.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0.55亿元。规划建设的12个产业园区,核心区全部达到“五通一平”,部分园区已实现“七通一平”,入园企业454家,入园率为85.8%,其中“100亿”级园区2个、“50亿”级园区4个,各工业园区累计开工建设标准厂房578.59万平方米,建成222.92万平方米。完成税收35.9亿元,新增就业2.4万人。

(三)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5.4∶41.8∶42.8调整为16.1∶44.8∶39.1,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83.9%。新型工业发展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一些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涉及水泥、铁合金、火电、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分别为4.05万吨、7.28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006吨标煤/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32立方米。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

(四)产业聚集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大龙经济开发区、贵州高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碧江、玉屏、万山、松桃经济开发区和万山循环产业示范园区聚集效应不断增强。铜仁市初步形成了高新产业、煤电锰循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产业集群。铜仁市内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企业集群,工业正在由散变聚、由弱变强,聚集效应凸显,新型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5亿元,同比增长43.4%,占铜仁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2.8%。

随着黔东工业集聚区的构建和发展,各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居民集聚,随着工业园区的逐步扩大,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园区周边小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工业新城地位作用逐渐显示优势。截至2015年底,铜仁市城镇化率增加到45%,比贵州省的42.01%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五)区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2015年,全市6条主要河流除乌江(因上游来水影响)未符合规定的水质功能要求,5个出入境(跨界)河流断面,除沿河乌江出境断面总磷超标外(因上游来水影响),其余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标准。梵净山、佛顶山和麻阳河周边水质符合Ⅰ类标准。市中心城区及14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除沿河、思南外(受乌江上游来水影响总磷超过规定水质类别标准),其余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镇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4%。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7天,优良率达95%以上,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以上,石漠化治理面积112.1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2万亩,森林蓄积量5358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8%,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8%,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2.3%。此外,铜仁市在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获得多种荣誉,如中国十佳绿色城镇、国家智慧城镇试点、全国绿化先进模范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