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产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中国城镇发展实践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镇化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一样,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总体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城镇化进程在迅速发展,城镇化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4%增长到2016年的57.35%,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1%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一些地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进入一个加速期。目前来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达到世界先进城镇化水平。

第二个方面,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补性较强的城镇群。

第三个方面,城镇建设成效明显。从世界范围来看,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镇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中国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采取的一种通用模式是:围绕主城区边缘地带的城乡接合部,建立各种类型的用于工业项目开发的产业园区;或者是在城镇外围与产业园区相配套,建立用于居民居住的新城。这样,产生了以下问题:

第一,“空心化”现象出现。集中表现为老城区的产业衰落,新建城区缺乏产业发展的支撑,产业园区缺乏生活设施的支撑,之后发展成为“鬼城”。第二,产业门类之间不均衡。大多数城镇的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末梢,而真正能够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新兴产业太少,致使总体上产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拖累了城镇的发展。第三,城镇功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功能区域的划分方面,新建成的区域多数是以投资项目的需求为引领,基础设施的设计也均以工业生产为指南。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而且在生产与生活区域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连接和有效支撑。第四,园区规划与新城区规划安排之间有所割裂。在园区规划中,片面注重生产安排,忽略生活安排,缺乏生活设施的支撑;在新城区规划中,对生产的配合有所忽略,缺少生产设施的支撑,使居民每天都花费不少时间在上下班的路上。第五,在管理体制方面缺少应有的配合。管理部门工作中“缺位”和“越位”现象时有发生,有利益的地方抢着管,但需负责任的地方互相推。园区在用地规划方面不能自主安排,政府在这方面往往又另有打算,致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缺少配套衔接,彼此之间功能设计单一,不能达到复合型的要求。

(三)现阶段中国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1.规划方面缺乏科学性

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有了显著的变化,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分布等方面都显著变化。这些都要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一定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城镇化进程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但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规划设计和建设未能站在区域城镇化的高度上对发展进行统筹、对布局及规划做好设计。这就使得不少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没有形成明确的地位,作用不够清晰,一些市县盲目进行城镇规模扩大而不顾及自身条件,城镇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很多城镇不清楚自身担负的主要职能,腹地范围不明确,区域功能与内部功能分布缺乏合理性,缺乏具有规模的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制约了乡镇工业在乡村城镇化中动力作用的发挥,导致中国城镇化明显比工业化滞后。受管理不到位以及现行土地制度不够完善的影响,很多城镇内部用地分配功能混乱,缺乏合理性,城镇景观杂乱严重,缺乏档次,城镇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大部分都偏小,绿地、公园、广场等用地十分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图书馆、医院、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共文化等更是匮乏,很多城镇没有针对污水以及垃圾建立专门的处理设施。

2.土地征收环节缺乏合理性

当前,中国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征用范围过宽;二是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三是土地征用过程不规范。政府在土地使用中,完全依靠行政性手段对土地实施垄断,而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所能获得的补偿及安置费用很低。就目前而言,中国还没有配置土地资源这种机制,土地市场是封闭的,价格信息也是不公开及不对称的,无法体现及发挥市场调节及机制的作用。同时,我们很多地方的农民还没有被纳入社保范围,对没有技术又没有信息来源、没有创业资本的农民而言,如果他们卖了土地,政府仅施以一次性安置的费用,那以后的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基本生活的保障,也是他们全部的生产资料。进一步说,如果征用了农民的土地,就必须要偿还农民这两大功能,即把社会保障作为基本的生产保障和生活保障。如果对农民实施的补偿达不到以上两点,就会让很多的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谋生的机会,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城镇的建设用地,农民在这其中分享到了城镇化的成果,这应该有利于农民生活富裕,而不是造成失业的情况;也应该缩减城乡的距离,而不是让这种距离继续被人为拉大。

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是被动的,从认定征用开始,到给多少补偿及相对安置的整个过程,都是由政府及用地单位决定,农民在这整个过程中,没有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等。在这方面国家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性条文规定。失地农民无法得到应得的补偿,很多农民无法得到安置,这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按照土地原有用途的年产值进行测算,根本无法体现土地承包权30年的合理价值,也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而言的重大意义。在社会收入已经距离拉大的前提下,再进一步降低价格实施对农民手中土地的征用,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伪城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虽然中国2016年按照常住6个月以上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为57.35%,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估计只有40%左右。2016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82亿人,但是,绝大部分没有转成城镇居民户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只有1.3%的务工农民在工作当地购买了有自己产权的住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从土地上拿走过多,使住宅用地部分价格暴涨,由此也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另一方面是农民购买能力低,造成住宅相对过剩,分配严重不均。大部分务工农民的子女,不能享受城镇的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及其家庭,没有进入城镇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还有相当多的政府为城镇居民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家属享受不到。

此外,“出返双向不良漏回”也造成了伪城镇化现象。从国外城镇化的流程和人口的流动脉络看,他们的人口城镇化是从农村稳定地流动和集中到了城镇,是从农村到城镇的“出去单向良性流动”;而我国的城镇化则是青年从农村出来,流动到城镇,不能在工作地永久地居住下来;而是在不同城镇间移动漂泊率高,不能固定基本居住,一小部分脱离工作地而在家乡附近的建制镇和县城购买了住宅,而大部分进城农民中老年后,还是要回到农村生活老去。这是一个从农村到城镇,再从城镇流回到农村,一小部分流回到县城的“出返双向不良漏回”。过去我们在人口流动上或多或少地实施了怕城镇化的管制体制,而在农村土地方面实行了防止形成再次土地集中的产权不清晰并土地资源不能流动配置的体制,出发点是防范城镇就业压力加大,预防城镇污染拥挤等城镇病,保护农民利益,消除收入和贫富差距。但是,我们“好心”的体制,却助推了伪城镇化现象的产生。

4.就业与养老政策城乡存在巨大差别

政府或者城镇在就业及养老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差别待遇。对于外来的农民工迫于各种压力,使他们得不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很多的城镇也没有将流动性人口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在就业方面很多的“职业保留”现象很突出。农民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参与的都是非正式就业或者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岗位,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政府没有相应的机制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障。其中也存在很多的不平等待遇,主要体现在工资与福利上。由于农民工这个身份,使得他们获得的报酬普遍较低。就培训教育而言,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得到培训的机会很少。目前,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被政府纳入社保行列,虽然也有相应的规范及条文,但整体来说范围小、层次低,所能起到的保障功能很差。

(四)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200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只有36%,2016年达到57.35%,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会达到70%。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每年有1000多万的农民变成城镇人口,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人类发展史上恐怕是没有的。这么一个大规模的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全球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现在凸显的问题是“大城镇病”日益突出,人口急剧膨胀,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资源约束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现在还需要更进一步增强。铜仁市同样面临如此状况,铜仁市的城镇化过程近几年得到急速发展,但目前整体水平只达到3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而铜仁市目前城区受地貌环境影响,所能承受的人口能力有限,无法更多地容纳新增的城镇人口。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背景,怎么样推进可持续发展,怎么样选择一个比较适宜铜仁市市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考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问题。城镇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要融为一体来考虑,发挥城镇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要解决好城镇形态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间的关系。城镇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尤其是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而这种资源短缺不可能通过贸易形式来改变。第三,要考虑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而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铜仁市应该通过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道路,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不断提升城镇集聚产业、吸纳人口的承载能力。要让流动人口成为常住人口,首要的就是增加就业岗位。铜仁市目前的黔东工业集聚区拥有六大工业园区,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安家落户。各大工业园区在规划时就应该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保障房的整合发展统筹考虑,围绕着把失地农民和产业工人向产业园区集中的思路,把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拆迁安置房搭配建设。在规划时要结合资源禀赋、发展现状,打造主导产业;立足各园区交通区位、矿产资源和农特产品等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建成一批资源带动、特色突出、各具优势的支撑产业和特色产业群。这是铜仁市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

综上所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才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不竭动力。铜仁市要把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进一步推动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