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定南中策

这是一种双箭弩,两支巨大的弩箭同时发射,中间连着一个渔网。两支箭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呈一定角度,飞射出去之后就能将网撑开。网上缀满鱼钩、竹针等物,后面还有一根绳子相连,网到目标后可以拖回来。

原来,诸葛亮发现藤甲为藤条编成,中间难免有缝隙,虽然长枪、箭矢穿不过,但却难挡细小之物。渔网柔软坚韧,被罩住之后越收越紧,无处着力,任你天生神力也难以破网而出。藤甲兵被网住之后,被上面的鱼钩、竹针嵌住,怎么也挣脱不了了。待收紧之后,军士拉动绳索,一个个地拽了上来。这场景,像极了后世湖区大规模冬捕!

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藤甲兵,最终败在了柔软的渔网和不起眼的小物件上。

孟获、兀突骨和藤甲军悉数被擒,谷中侥幸没被网住的残兵也在我们绝对优势兵力打击下束手就擒。

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招降藤甲军,诸葛亮亲自来给兀突骨松绑,温言抚慰,并下令给藤甲兵治病疗伤,供给吃食。兀突骨感念汉军仁德,举国投降了。

另一边,诸葛亮心知不能再放孟获,却不见他,而是派关兴去传话:“丞相面羞,不愿与蛮王相见。特令我放蛮王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

孟获垂泪回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尝听闻。我虽然是化外之人,也知礼义,岂能如此无羞耻?”于是携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来到诸葛亮帐前,匍匐跪下谢罪:“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孔明连忙出帐,高兴地扶起孟获,赦免了他的罪责请他入帐设宴。身后孟节见弟弟终于迷途知返,上前抚慰,兄弟二人多年未曾说过一句话,忍不住抱头痛哭。

至此,南中平定。诸葛亮运筹帷幄,尽收南中蛮夷之心,威望更盛。而我,虽然更多时候只是个旁观者,但因为建立军医和劝阻火烧藤甲兵,后来得了个仁君的美名。甚至于,我在南中为救丞相奋勇斩蛟龙(就是那条蚺蛇)的事迹也渐渐流传开来,却是诸葛亮为了宣扬我的勇武特意让人编成了故事。

战事虽然结束,但善后工作还有很多,丝毫马虎不得。

有感于南中地域广大,叛乱滋生,不易管理,诸葛亮将现有的南中四郡划分六个郡,除原来的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外,分永昌、越巂各一部为云南郡,南中最大的益州郡南部单独成立兴古郡,而益州郡因为与益州重名,改为建宁郡,作为庲降都督的驻地。以庲降都督李恢兼任建宁太守,以王伉为永昌太守,以吕凯为云南太守,以马忠为牂柯太守,以张翼为以越巂太守,以孟优为兴古太守。后又增设朱提郡,以李严之子李丰为太守。

南中的发展方式是个大问题,让蛮族百姓也过上好日子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南中除了山地丛林,也有小片的平原河谷,大力开发,生产的粮食勉强自足也问题不大,但这注定不是最好的办法。南中的地形,更适合大规模放牧,种植茶叶、药材,所以我们除分发土地外,还划分了牧场,让蛮族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因为分得的可耕地不多,蛮族不用像蜀中的百姓一样天天耗在地里,他们更多的精力用来放牧牛羊,甚至于是战马。

我们军中的骑兵,是当年先帝征战几十年积累下来带入益州的突骑、武骑和马超归降时带来的凉州铁骑合并而成,他们中有汉人,有羌人甚至还有幽州乌桓人。这些身经百战的精锐骑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人没了还可以补充,可是战马却稀缺,因为天下三大战马产地,幽州、凉州、并州都在曹魏手里。这些年,我们私下跟凉州的羌胡重金购买,还在西北汶山郡招募羌人帮我们养马,但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足以支撑建立一支庞大的骑兵。

除了上述三地意外,南中也产马(滇马,就是《鹿鼎记》里韦小宝跟吴应熊打赌赛马暗下泻药那种)。只不过,滇马大多个头小,孟获那几百蛮骑,能进入汉军中做战马的也就几十匹。南中马虽然大多不适合冲刺突进,但是矮小体健、耐劳善负重,适合长距离运输,如果能获得大量南中马,组建一支辎重队也能进一步提升我军战力。

我突然想到了孟获骑的那匹卷毛赤兔马,我幼时在荆州是亲眼目睹过赤兔马风采的,他那匹马虽然比不上真赤兔,但论神骏却更在我们的凉州优良战马之上。于是我让诸葛亮出面,请孟获来问话,毕竟我这个大汉皇帝的名头在他那里可不如丞相的分量重。

孟获见了我,本来只想行个蛮人礼节,不小心撇头看了诸葛亮一眼,就立刻乖乖行跪拜礼了。他见了诸葛亮就像耗子见猫一样,还真是一物降一物。我笑道:“孟大王无须多礼,朕特意请你过来是想问一下战马的事。”

孟获很奇怪:“战马?”

我说:“不错。朕见南中马匹大多体格较小,但大王那匹卷毛赤兔却是飒沓不凡,放眼天下也是难得一见的良马。这南中马,也可以如此神骏吗?”

孟获回道:“启禀陛下,臣这匹马乃是滇池驹。”

原来,南中自古传言,滇池有神马,若与普通马交合,即生骏马,称之为‘滇池驹’,可日行五百里。神马之说当然不可信,估计是滇池附近水草丰美,有品种优良的野马,偶遇附近放牧的马匹,诞下好马。

我恍然大悟,对孟获说:“朕不瞒你,如今我军对战马需求量甚大,我欲在南中开设马场,由朝廷出资,雇佣南中养马好手帮朝廷牧马。其中上等的作为战马,次一些的则用来驮运军资,你意下如何?”

孟获也是个聪明人,哪还不明白我这是将这差事交给他了,当即道:“如此一来南中百姓又多了一门生计,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力办好此事!”

南中战火停息,恢复了宁静,血腥气也逐渐变淡。各地官员兢兢业业,处理政务,分得田地、牧场的人们在蜀中来的老农、工匠指挥下为了生计奔忙。虽然暂时还看不出什么区别来,但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希望,用不了几年,他们的生活就能提高一大截。

救治好的伤兵、俘虏,诸葛亮决定都带回蜀中,强者从军,弱者屯田。同时,移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到蜀地,与王平的部众合并,精心挑选出一万人组成“无当飞军”,取所当无前之意。除此之外,朝廷在南中奉行“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只在当地招募部分郡兵,维护治安,震慑地方。

这一番举措下来,南中民心尽服,民间也再无对抗朝廷的力量,宽猛相济,釜底抽薪!

我又下令,南中一年之内不用交赋税,但以后每年要上贡一定数量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用于充实国力。

在孟获投降后不久,孟节就回万安溪了。我曾许他高官厚禄,希望他出仕辅佐我,却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是闲云野鹤的性子,而且年纪大了,不想离开故土。临行之前,我亲自上万安溪拜访了他,与他告别。

刚到庵前,就闻到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我让他们在外面等我。进门一看,孟节好像知道我要来一样,桌案上摆了两杯茶,放了两本没有封皮的册子。

我跟他也不客气,坐下尝了尝,惊讶道:“这茶,是炒过的?”

这个时代,竟然已经有人会炒茶了吗?

孟节慢悠悠地品了一口茶,才回道:“不错。茶之为物,清爽醒神,热渴、凝闷、目涩之人饮之,堪比醍醐。此物,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最适合南中不过。陛下即将北返,老朽身无长物,桌上那本书记载了种茶炒茶之法,就送予陛下吧。”

说完,指了指桌上那两本册子。

我看是两本,就问道:“另一本是?”

孟节说:“驯养信鸽之法。”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他,他却笑道:“初见之时,陛下听闻飞鸽传书之后双目炯炯,我便知道陛下中意此物。想来,应该是有大用吧。”

有大用,太有大用了!有了它,就可以快速、隐蔽地传递情报,比人快多了!等到信鸽网络组建起来,曹魏、东吴后方发生什么事,我马上就能知道,而且神不知鬼不觉。

跟孟节聊了许久,快到天黑我才依依不舍地下山。临走之前我再次邀请他出仕,可惜还是被他拒绝了。

孟节送我到庵前,看着我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竹林中,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乾坤有变,天心西移。陛下,前途坎坷,希望你能不忘初心,坚守到最后!”

回成都之前,我将种茶炒茶的方法留给了李恢,让他在南中招募人手建茶园。茶叶具有战略意义(历史上丝绸之路卖到西方最多的,除了丝绸、瓷器就是茶叶,而西南更是有著名的“茶马古道”),等将来成了规模,可以大量贩卖到曹魏东吴,对北方游牧部落也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丝毫不担心被敌国偷了去,因为在种茶这件事上,西南得天独厚,他们根本没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