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孟达归汉

临近南郑(汉中治所),诸葛亮带着文武群臣迎了上来。除了成都来的官员将领,还有两人在列,一个是镇北将军魏延,一个是新任汉中太守吕乂。

魏延今年四十岁出头,身长八尺,面如重枣,威风凛凛,位仅在诸葛亮、赵云之后,让人一眼就能找到他。我对他说:“多年未见,文长(魏延字)风采依旧。这些年有文长镇守汉中,令曹魏不敢正视,朕与丞相才能从容处理后方之事,辛苦你了。”

众人想不到我对魏延这么器重,魏延自己也愣了一下,然后单膝跪地道:“先帝托臣汉中重任,臣粉身碎骨也绝不会让曹贼越过汉中一步。只恨不能亲手杀了曹丕那篡汉之贼,以报先帝、陛下两世大恩!”

我伸手扶起魏延,笑道:“文长还是这般雄壮豪迈!放心,朕与相父此来汉中,就是为了北伐大业,日后上阵杀敌,少不了文长。”

吕乂生活俭朴,谦虚少言,虽然是汉中太守,在众人中位置也算靠前,但不注意的话很容易把他忽略掉。他为政简明,执法严苛,以清明能干著称,以汉中太守兼任督农职务。

我跟他说:“季阳(吕乂字),朕一路走来见汉中已经恢复了不少生机(当年汉中之战后曹操把百姓强行迁往北方,汉中几乎成为无人区),可见你治理有方,不枉相父信任、举荐你。”

吕乂受宠若惊,连称不敢。

与诸人分别寒暄之后,我与诸葛亮共乘一辆车进城。半年不见,诸葛亮消瘦了很多,可想而知他自从来到汉中有多操劳。与其他大臣相比,我更把诸葛亮当成是长辈、家人,本着先公后私,我最后才跟他细谈。

我问道:“朕这一路上看到很多新田,想必是相父到后才开垦的吧?”

诸葛亮笑着说:“不错,汉中沃野千里,可惜百姓当年被曹操强行迁走,以至无人耕种渐渐荒废。臣自来汉中,近十万大军每日耗费甚巨,故除了训练,分派他们新辟农田近万顷。若明年风调雨顺,收获的粮食足够支撑我大军半年之用,可以大大缓解从成都运粮的压力。”

我半是关心半是埋怨道:“屯田、开垦之事自有吕季阳和诸将去操办,相父只需总览全局即可,何必事事亲力亲为,徒增辛劳呢?”

诸葛亮却是摇摇头:“我军近十万人屯垦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疏忽。而今汉中官员除了吕太守以外大多是武将,若不亲自过问,终究难以安心。”

我刚要继续劝说,诸葛亮却是自己开口道:“不过如今陛下来了,有威公(杨仪字)帮着季阳,臣倒是能轻松不少。”

见他听劝,我很开心,也笑着说:“还有伯松呢。前些时日杨大人病了,我让伯松分担了一些任务,顺便跟随杨大人学习。杨大人称赞他聪明好学,将来必成大器呢!”

诸葛亮听我说杨洪夸诸葛乔,还是很高兴的。他一直想把诸葛乔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能够出将入相,可是就诸葛乔这身体很难成为三军统帅的。如今,我已经发现了王平、柳隐、张嶷等名将,凉州更是有个未来的擎天大将姜维在等我,我也不需要他日后为我执掌三军。诸葛乔只比我大几岁,我更希望他能成为刘巴、杨洪这样能坐镇后方的人才,以免将来像历史上一样,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内政无人(平心而论,接任的尚书陈袛才能不在费祎之下,可惜心术不正,与黄皓勾结,最终把蜀汉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到了南郑城太守府,诸葛亮接到一封信,看过之后高兴的对我说:“真是上苍眷顾,陛下一来就有好消息。”

我疑惑地接过信看完后,问道:“孟达要归降?”

诸葛亮说:“不错。孟达降魏后深受曹丕喜爱,与桓阶和夏侯尚亲善。可是,曹丕死后,桓阶和夏侯尚相继去世,朝中失去了靠山,又素为重臣司马懿所怀疑(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曾劝谏曹丕,但曹丕没听),孟达心里很是不安。臣得知后,派人与孟达联络,他一直摇摆不定。如今,他终于决定要重新投靠我大汉了,有了他在荆州吸引曹魏的注意力,我们北伐的时候便可胜率大增!”

对于孟达,我一直是欲除之而后快的。当年,他与刘封共同攻下并镇守上庸三郡,适逢关羽围襄樊,要求二人派兵支援,二人以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关羽战败后,先帝因此怪罪于刘封、孟达二人。后来,孟达与刘封不和,一方面害怕先帝治罪,另一方面又对刘封十分忿恨,于是投降了曹魏。

本来这也没什么,我知道他是不得已的,就像王冲被李严逼迫降魏一样。可是,孟达这个二五仔,投靠曹操以后为了在新主子面前纳投名状,转头就当了“带路党”,带着夏侯尚与徐晃进攻东三郡,申耽、申仪两兄弟也见势背叛刘封。腹背受敌之下,刘封独立难支,兵败逃回成都。先是关羽之死,再是兵败失地,再加上诸葛亮担心刘封性情刚烈,将来会威胁到我的地位,最终造成了刘封被杀(自尽)。刘封之死,是诸葛亮完美人格下的唯一污点,也是君臣相知相得的蜀汉朝廷的一大耻辱。后来,先帝也后悔了,非常伤心,为刘封痛哭不止。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孟达。

当然,最后孟达也没什么好下场,他中了司马懿缓兵之计,轻而无备,结果司马懿率军八日奔袭一千二百里,十六天攻破上庸擒斩孟达。诸葛亮为了不影响北伐大业只派偏师救援,并未冲破曹魏防线。

孟达虽然可恨,但如果真能为我所用,确实能给我们的北伐提供很大助力。只是,他这个人是靠不住的,我忧虑地问诸葛亮:“相父所言甚是,然则司马懿所说也不无道理,孟达反复无常,不可轻信。”

诸葛亮笑道:“陛下放心,有这封信在手,降与不降可由不得他了!臣昔日机缘巧合救过一位义士,名叫郭模,此人与魏兴太守申仪是旧相识。申仪与孟达不和,只要郭模持信去申仪处诈降,申仪必会将此事上报给司马懿。如此,孟达再无犹豫的余地,他不降也得降!可惜,郭模此去估计是九死一生了。”

我大概知道历史上孟达归降的事,却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隐情。以诸葛亮的为人,竟然会使用这样的毒计,我吃惊地问:“这却是阴谋不是阳谋。相父,如今孟达既已答应归汉,我们却用此等手段对付他,会不会……”

诸葛亮答道:“陛下,阴谋阳谋,其实并无优劣之分,但看用在何处,不可顽固拘泥。臣亦知此计歹毒,对不起孟达,可为了兴复大汉,九死无悔!”

我叹道:“相父所言不错,为了兴复大汉,九死无悔!那位郭模义士何在?朕想见见他。”

诸葛亮派人去叫郭模,不一会就到了。他三十多岁的年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看就是条好汉,我心下不由暗叹可惜。

他一见面就对我和诸葛亮行礼,我急忙让他平身,说道:“郭义士,你想清楚,此行艰险,极有可能性命不保。你若现在后悔,朕可以代相父收回成命。”

郭模毅然决然道:“郭模这条命是丞相给的,丞相就是郭模的再生父母。若能为陛下、丞相兴复汉室出一份力,纵使要我牺牲性命又有何妨?”

我不知道他昔日受过诸葛亮怎样的大恩,让他能连性命都不顾只为报答诸葛亮。诸葛亮眼中含泪,握着郭模的手说:“士范(郭模字,史无记载,自取的),此行你若能平安归来,我就废止禁酒令,与你喝个痛快!”

郭模也是目光湿润道:“郭模必不辱使命,陛下、丞相,就此别过!”

看着郭模决绝的背影,我不由心酸的喃喃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郭模走后,我跟诸葛亮开始为了北伐做准备。早已让探子探明了情形的我,特意让人造了一个沙盘,模拟雍凉二州的山川河流、兵力分布,让人一目了然,众将无不赞叹巧妙。来年的大战,影响深远,事关今后几十年的局势。如今我既然已经能成为诸葛亮的帮手,就绝不想如历史上那样无功而返。一举拿下陇右,作为我军在雍凉二州的桥头堡,进而寻找时机,逐步蚕食,以成强秦之势。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不是我要的选择,要打,就要毕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