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救援孟达(上)

郭模顺沔水(即汉水)东下,直达洵口(今陕西安康旬阳)。魏兴郡的治所本在西城,但是西城离汉中太近,申仪自知叛汉以后被视为眼中钉,怕被攻击而曹魏救援不及,于是将治所设在了靠后的洵口。洵口有木兰塞(也叫木阑塞)作为屏障,又背靠司隶(国都洛阳所在地不称州,而叫司隶)、宛城,让他能多一些安全感。

申仪正在府里喝着酒欣赏美姬歌舞,听手下人禀报说有从汉中过来归降的,先是一惊,心想不会是蜀汉君臣太恨自己派人来刺杀的吧?他急忙内衬软甲,外面罩上锦袍,又叫了一队部曲进来防备,这才放心的叫那人进来。

郭模进厅见到申仪这如临大敌的样子,不由出言讥笑道:“故人来投,何故如此兴师动众?”

申仪一看是郭模,放下心来。听他耻笑自己,不由怒道:“郭模,听说你在伪朝(汉、魏互称对方为伪朝)诸葛亮手下做事,来我大魏境内,不怕我把你杀了吗?”

面对申仪的威胁,郭模毫不在意,反而是云淡风轻地说:“杀了我,只怕这天大的功劳就与你无缘了!”

申仪疑惑道:“功劳?什么功劳?”

郭模不置可否,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四周的护卫。申仪了然,挥手示意他们退下,这才问道:“你可以说了。”

郭模一字一句地说:“新城太守孟达反了!”

申仪刚喝了一口水,差点没喷出来:“什么?你可不要乱说!虽说我与孟达不和,但先帝待孟达恩宠有加,你在我这里如此污蔑重臣,若传出去连我也落不了好。”

郭模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信件,递给申仪,说:“孟达的笔迹将军应该认识吧,就算笔迹可以伪造,这新城太守府的大印总不能有假吧?”

申仪双手颤抖着接过信读完,这上面的字迹他太熟悉了,绝对假不了,何况还有最后那个印记,物证凿凿。他大惊失色道:“想不到孟达真的反了!”

郭模拿起杯子也轻轻抿了一口,起身拱手道:“听闻贵国新帝登基,值此人心动荡之际,若将军上报,有敌国官员携重要军情来投,将军以为,日后谁当得器重?”

孟达虽然不知道郭模跟诸葛亮到底有什么关系,但还是狐疑地问道:“你在诸葛亮手下为官,为何无缘无故背叛他来我这里?”

提起诸葛亮,郭模毫不作伪,正色道:“丞相待我恩情深重,只是蜀中人才济济,我不知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恰巧我掌管相府文案,让我有幸得到了孟达的信件。大丈夫处于天地间,当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至于私恩,我只能来生再报丞相了。”

申仪见他情真意切,提起诸葛亮时更是毫不避讳地赞扬,虽然这话他不太喜欢听,但却对郭模不再怀疑,当即大笑道:“士范放心,你送我这场大功业,我自当投桃报李。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如今驻守宛城,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他素来不喜孟达,我这就上书具言孟达之谋,并为士范表功。”

郭模急忙称谢。

就在申仪给司马懿送信的时候,诸葛亮也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上庸给孟达。信中说先前派郭模沿汉水到上庸传信,中途不幸被申仪所捉,只怕消息已经泄露,让他早做防备。孟达看信之后,准备马上起兵。他除了向我们归顺外,还与东吴有所交接。

司马懿听到消息,气得大骂。诸葛亮这一计对孟达而言是阴谋,对他来说却是阳谋,明摆着要借自己的手彻底逼反孟达,可是自己又无可奈何。他怕孟达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孟达得信大喜,但是又犹豫不决起来。

诸葛亮再派人告诫孟达加紧防范,孟达却回信给诸葛亮说:“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懿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司马懿是什么人?岂是孟达能猜透的。他趁孟达犹豫的时间,暗中集结兵力,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写信给诸葛亮,惊叹:“我想要举事,而司马懿八日就兵临城下,何其神速也!”

我跟诸葛亮接到孟达消息的时候,都是大吃一惊。诸葛亮气得骂道:“孟达这个蠢材,劝他早些戒备偏偏大意不听,司马懿突然进攻,他却是毫无防备,只怕坚持不了一个月就会兵败。他若一死,我军北伐之时就只有孙权能在东方呼应了,可是隔着长江,他们能做得了什么?”

长江天堑之于东吴跟汉中险固之于我们是一样的,既是易守难攻、赖以自保的地利,同时却也是进攻的阻碍。虽然亲耳听到了司马懿八日奔袭上庸的事依然有些震惊,但毕竟知道这件事在,已经提前有所准备了。

我对诸葛亮说:“相父,司马懿进攻孟达,我们跟东吴肯定都是要派援兵的,既然如今曹魏注意力尽皆放在荆州,我们能否提前起兵北伐呢?”

此时却是已经到了建兴六年(228年)正月。

诸葛亮说:“陛下,雍凉二州地处北方,秦岭山路本就艰险,如今年关方过,积雪未消。如果我们此时北伐,军士尚且可以勉力坚持,可粮草却难以送达,必须要等开春之后方可出兵。”

这一计策不行,只能采用备用方案了。我说道:“既然如此,那朕亲自督军前往救援孟达,务必把司马懿吸引在上庸一线不敢轻动,如此相父北伐时能少些顾虑。”

诸葛亮却说:“不可!探子来报,此次司马懿亲率五万大军汹汹而来,臣本意是派一支偏师去救援即可。能成则成,不能成也不会影响到北伐部署。若陛下亲往,没有数万大军绝无胜算。即便有,非是臣轻视陛下,司马懿老谋深算,陛下还年轻,恐怕不是其对手。”

我说:“相父放心,朕此去只是为了救孟达,不是为了在上庸一带与司马懿拼杀,用不了数万大军,只带朕从成都带来的五千人马足以。有白眊军在,纵使不胜,司马懿也伤不了我。更何况,如今天下尽知孟达是因归汉而被司马懿围攻,若我们不尽力相救,岂不是让心怀大汉之士寒心吗?”

诸葛亮叹了口气道:“好吧。孟达在上庸一带多年,根基深厚,若真能救出他,曹魏就不敢对荆州掉以轻心。只是,五千人太少了,上庸山城,臣让伯岐(张嶷字)带两千飞军和兀突骨的藤甲军跟随陛下前去。另外,陛下要答应臣,务必不可过于靠前,哪怕这一万大军都丢在上庸,陛下也绝不容有失!”

我笑着跟诸葛亮说:“相父放心,朕刚有了儿子,可不想早死。只是藤甲军、飞军俱是我军精锐,当在北伐军中效力,让他们去上庸不是可惜了吗?”

诸葛亮说:“陛下放心,陇右虽然也多山地,臣尚有八千飞军随行足矣。雍凉二州多骑兵,藤甲军去实在作用不大,反倒是在上庸这种狭险之地,若所用得当,三千人足可起到一万大军的作用。”

我应下来,当天就整兵出发了。自从收到孟达的书信我就开始准备,建造、征集了不少船只,粮草也是一早运到了江边渡口,顺汉水东行,一天就到达西城城下。

西城位于汉水之畔,也算是地势险要,只不过离汉中实在太近,距汉中的最东边的西乡县(张飞的封地)不过一百多里。汉军如果想打,几乎是朝发夕至,怪不得申仪不敢在这里。不过,也幸亏他把实际郡治放到了后面的洵口,西城这样的要塞不过才一千兵卒留守,还多是老弱病残。攻打两天,西城守将觉得守不住直接投降了。

我派人接管西城,大军不做停留向东直达洵口木兰塞。我望着木兰塞高大的城墙,却是在叹息,随着孟达起兵,司马懿识破郭模诈降之计,此时他已经殉国了吧?

申仪听说汉军进攻十分害怕,亲自带兵巡视城头,加固塞防。木兰塞紧傍汉水,城楼建在小山之上,又有申仪的三千人马守卫,易守难攻。我们连续攻打了五天,伤亡近千人,却是毫无突破。

想到孟达时日无多,我不禁焦急万分,问吴懿道:“将军,依你之见我们要多久才能拿下木兰塞?”

吴懿回道:“陛下,我们此行船只有限,能运兵以及粮草已是不易,攻城器械本就不多,这几日攻城又损失不少,只怕需要重新伐木制作。不过,我军精锐更兼弓弩犀利,申仪守军伤亡只怕并不比我们少多少,依臣之见,十日便可。”

十天?我们从出发至今已经过去八天,孟达送信到汉中时只怕已经被攻打了至少两天,也就是说我们最多还有七天时间,就算打下木兰塞也来不及救他了!

我见张嶷在一旁欲言又止,不禁怀着侥幸心理问道:“伯岐可是有何妙计?”

张嶷犹豫半晌,才低声回道:“陛下,如果只是为了救孟达,可以不必非等到攻下木兰塞,只是……有些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