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章 将星陨落

形势逆转,本来是张郃与曹真夹击诸葛亮,现在成了诸葛亮与骑兵夹击曹真部。张郃见情况危急,亲自上阵带头攻击诸葛亮后阵,却受到魏延部阻击。诸葛亮只给魏延五千人马,但是对上张郃军一时并不吃亏。因为地形所限,过多的兵力难以展开。这块死地,从汉军的囚笼变为曹军的坟墓。

置之死地而后生!

汉军骑兵足有八千人,为什么会突然扩张这么多?因为里面很多并不是汉人。

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不止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汉人官民反叛归汉,就连不少羌胡部落也纷纷云集响应。这其中固然有投机的,同时也有一些是真心投效。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受够了曹魏朝廷的压迫,但平时慑于魏国强大的军力敢怒不敢言;二是部分人当年跟随马超起事过,与蜀汉有香火之情;三是这些年他们私下里同蜀汉做马匹、皮毛交易的时候,发现汉官的态度远比魏国官吏友好。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条,诸葛亮多年前在《隆中对》里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主张,是我们的立国根基之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汉人依靠强大的武力击败胡人,而后奴役、掠夺他们很简单,可是却造成永恒的仇恨,一旦汉人式微的时候,他们必然反噬(五胡乱华)。由诸葛亮提出、我们一直践行的民族策略,刚柔并济,重在收服其心,在南中之战取得重大成功。虽说他们也没有获得与汉人完全对等的地位,但与在曹魏所受的巨大压迫相比,幸福百倍。

当然,我们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弥补我们兵源不足的问题。不论是诸葛亮移南中青羌万家组成飞军,还是后来姜维收羌胡为羽翼,都为汉军提供了超过国力匹配的战斗力。所以,诸葛亮到达陇右,安抚好三郡后,就分别会见了胡人诸部首领,从中挑选出真心向汉的部落精骑五千人,编入汉军阵营,并向他们承诺可以同飞军一样享受大汉国民待遇。另外,从杨千万的部落中精选一千氐族骑兵,共八千人,都归马岱统领。

马岱是现在汉军阵营里仅存的两个骑兵将领之一(另一个是赵云),又是马超的弟弟。马超生前在羌人中威望极高,被称为“神威天将军”,这两个优势让马岱足以胜任骑兵主将的职位。

诸葛亮得知我在陈仓的消息时,除了亲自带兵,也让马岱、柳隐二人带领骑兵配合出动。只不过,他们走的不是一条路,骑兵路线远,途径安定郡兜了个大圈子。这条路虽然远,但是比较平坦,适合骑兵行动,而且路上魏军势力薄弱,在杨条的协助下神不知鬼不觉绕到曹真背面,未被发现。

不得不说,马岱对于骑兵的使用经验丰富,少有人能及。他发动进攻的时机恰到好处,正好是曹真下令撤军的当口,魏军各部的衔接出现了间隙。魏军弓弩手仓促间射了一轮,第二波还未上弦,汉军就攻了进来。柳隐身先士卒,手中长枪不断收割,后面汉军骑士跟进扩大裂口,魏军登时一阵混乱。

曹真在帅台上把剑一挥,大喊道:“传令各部坚守阵型,不得慌乱,若有急情,本将军亲率中军驰援。”

魏军空间不断被压缩,外围部分伤亡惨重,但内围在曹真的指挥下逐渐安定下来,十分稳固。毕竟是魏国中军精锐,他们坚守之下让诸葛亮也无可奈何。战至下午,曹真大军损失了数千人,但不论汉军骑兵还是步兵都再难以磕开曹真坚守的军阵。这时,情况再起变化,汧水对岸搭起了一座浮桥,接应曹真军撤退。

这浮桥是张郃派人搭的。他两万余大军战魏延施展不开,很多人派不上用场,于是就令一支人马悄悄过河,搭建浮桥掩护曹真后撤。曹真接到张郃消息,大喜,急忙安排各部徐徐撤退,而自己则亲自带领中军断后。

诸葛亮见魏军退而不乱,且有精兵断后,知道曹真用兵之能,不敢逼迫太紧,最终让他们安然撤退。张郃见曹真安全抵达对岸,自己也收兵撤退了。有骁骑营断后,魏延兵力不足也难以留下他。

这一战虽然击败曹真,但并未给与重创,汉军本身也不轻松,诸葛亮集合大军往陈仓进发。

谷口的魏军自天明开始就发起猛烈进攻,他们甚至带来了投石车和云梯等物。坚守了一天,快至天黑诸葛亮还未到,赵云认为谷口不安全,让我撤回大散关。

我尚在犹豫,东面山坡上突然亮起数百支火把,一彪人马从天而降,大喊着“抓住刘禅”冲了下来。我们都不知道魏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谷口已经不可守,赵云集合人马,护着我撤退。山上呼啸而下的魏军不肯放过,将我们拦腰截住,领头之人赫然还是曹肇。他上次错失擒杀我的机会,大为懊恼,这次就是为了将功补过而来。他对我本身并无兴趣,可是他需要功劳,证明自己得陛下宠信并不是因为祖辈余荫,也不是靠什么旁门左道,而是自己本领高绝,国士无双!

曹肇抱着必杀之意前来,手中长枪招招狠辣。赵云在魏军中往来冲杀,浑身浴血,见死在曹肇手上的将士越来越多,又想到上次被逼用了绝招才将他击败,不由大怒,杀散了周遭的魏军亲自迎战曹肇。

曹肇见赵云亲至,虽然忌惮他上次使出的那夺命一枪,但内心竟然隐隐有些莫名的欢喜和激动,不知道是因为遇到绝世高手抑或是其他。

转眼交战五十回合,曹肇依然屹立不倒。赵云在谷口处阻击魏军战了一天没有休息,此时已无力再用绝招,眼见谷口外的魏军也源源不断地杀了过来,他气贯于胸,大喝一声:“我乃常山赵子龙,谁能挡我!”

交战时大吼震慑敌人,是张飞的独门本领,赵云以往交战,除了一开始自报家门从不吼叫。此时情急之下发出收获奇效,他声音不大,却仿佛有直刺灵魂的力量,让曹肇失神片刻。

赵云一枪将曹肇扫落下马,又杀几人,带领我们往大散关方向撤去。

再一次狼狈落马,曹肇却丝毫不感到羞愧,因为打败他的人是赵云。他淡定捡回掉落的缨盔,擦掉上面的尘土重新戴好,艳羡地说道:“这便是武道的极致吗?年过花甲尚有如此勇力,若其壮年,我绝撑不过五十回合。可惜我生的晚,未逢其巅峰之时。”

士卒上前向他请求命令,他说:“哎,想不到有赵云在就算从绥阳小谷绕到蜀军背后偷袭也伤不到刘禅。追,大将军虽然败了,但只要抓住刘禅我们依然能取胜!”

疾行数十里,逃到一处丘陵上,已经看不到追兵了,我们才停下来休息。

赵云征战一天,又苦斗曹肇,已经力竭,持枪的手在不住颤抖。他坐下的那一刻,竟然再握不住,枪掉落在地上。他自失一笑,从袍子上撕下一块,擦拭干净身上的血渍,又把银枪拿起来擦拭。

突然,赵统指着天空大呼:“那是什么?”

我抬头一看,只见天空缓缓地出现三个红点飘来,如同启明星,待近了,我才看出是什么,高兴地大喊:“是孔明灯,相父的援军到了!”

赵云脸色煞白,惨然对我说:“是啊,丞相援兵到了,我们看到了,魏军肯定也已经知道了,他们下一波进攻必然无比激烈。赵云老了,保护不了陛下了,要是放十年前,不,五年前,我必能保着陛下杀出重围……”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他说完之后,远远地喊杀声再次传来。

我悲痛问道:“四叔,是我错了吗?我不该来陈仓,如果我不来,王猛、兀突骨就不会因为而死,四叔和众将士也不会身陷险境。”

身旁的将士听我说完,无不动容。

世人皆知桃园三结义,刘关张情同手足,却不知道父亲与赵云的感情并不在他们之下。当年在公孙瓒处,他们一见如故,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父亲知道他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他的手不舍得分别。他向父亲辞别说:“赵云此生,终不负使君。”

后来,父亲辗转到了袁绍处,他丧期结束后不负承诺,千里迢迢去投奔父亲,成为生死兄弟。在荆州,他除了要保护父亲,还负责照顾我,更有两次救我的恩情。我一直把他当成家人,以“四叔”称呼他。只是我即位后,诸葛亮认为君臣有序,我才不再按以前的叫法。

赵云伸手摸着我的头,唤着我的小名微笑说:“陛下,阿斗,你没有错。你甘冒奇险,以自身为赌注,为大汉换来了复兴的希望。街亭之败,你力挽狂澜,此战之后,我军入主陇右已成定局,纵然曹操复生也无能为力。只是,赵云以后再也无法辅佐陛下了,我有负先帝嘱托。”

他的手,不似武人那么粗糙,更像是一个书生,柔软细腻。

我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四叔为大汉征战四十余年,数次救我父子于危难之中,是我父子有负于四叔,四叔不曾负于国家。我在四叔面前,永远是您当年怀胸而抱从百万军中杀出重围的阿斗。”

此时追兵已经不足百步,赵云毫不迟疑一把将我推开,叫道:“赵统,我阻挡追兵,带陛下走!”

赵统叫道:“我不走,我要跟父亲并肩作战!”

“啪!”赵云一巴掌打在了赵统脸上。

赵云平日温文儒雅,我此生从未见他发过这么大火。

他一把抓抓赵统的衣襟骂道:“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军令如山,如今我为大汉主将,命你护送陛下撤退!谁都可以死,陛下决不能有事,否则你就是大汉的罪人!”

最后,他却是放开了手,轻轻抚摸着赵统红肿的脸,用微不可微的声音说道:“照顾好你母亲和你弟弟,明白吗?”

“啊!”赵统发出撕心裂肺的咆哮,对着赵云磕了三个头,擦干眼泪,决绝地拉着我往南跑。

我大喊道:“四叔,要走一起走!”

想要挣脱,却被赵统和几名士兵死死拖住,越来越远。

赵云将长枪一挥,喊道:“白眊兵何在?”

他才是白眊兵的第一任主将,也是白眊兵的军魂,仅存的白眊兵发出足以让万马齐喑的吼声:“白眊兵在!”

赵云大呼:“凯旋作国士,战死为国殇。白眊兵,杀敌!”

“白眊兵,杀敌!”

声音中充满了无畏的勇气,百余人人毅然决然随着赵云向前杀去。月光映照下的赵云,威风凛凛,宛如天神,依稀还是十年前那个一身是胆,汉水之滨将天下枭雄曹孟德杀至溃不成军的盖世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