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国殇

我被他们拖着一路行进了十几里,终于挣脱束缚,戟指赵统怒骂道:“赵伯鸾,你不孝!朕要回去,救四叔!”

赵统泪如泉涌,但还是死死抓住我不放:“陛下,父亲为了救陛下甘愿牺牲自己。他说谁都可以死,但陛下万不能有事,我去救父亲,你们几个护送陛下回大散关!”

说完,长枪一提头也不回折向北返。

我想不到赵统竟然如此刚烈,被我一激就要去赴死,情急大喊想要阻止他:“伯鸾!”

就在此时,北面天际再次徐徐升起孔明灯,一盏、两盏、三盏……到最后竟然达数百盏之多,飘飘扬扬,光芒胜过满天繁星,将天空映照地亮如白昼。

我惊喜道:“这是相父的信号,援军到了,我军胜了!我们杀回去!”

赵统高喊:“杀回去!”

我们一路冲回来时的小丘陵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的援军,领头的人是关兴和张苞。他们见到我上来行礼,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之情。

不对,情况不对,肯定发生了什么事!

我厉声问道:“四叔呢?相父呢?”

关兴沉默不语,张苞低头无言。

我发了疯一样冲上山陵,终于看到了赵云。

映入眼帘的是那再熟悉不过的雄伟背影,白袍银甲,手持长枪迎风而立,巍然不动。可是,他的脚下,却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当我红着眼走到正面,眼泪再也止不住涌眶而出。一生征战身无寸痕的他,此刻身披数箭,胸前一片殷红,枪伤刀伤无数,护心镜烂如碎银。因为失血过多,面色已经显得苍白,但脸上依然杀气腾腾,金刚怒目。

赵统伏在地上,已经泣不成声。

关兴悄悄走到我身边跟我说:“赵将军的眼睛就这么一直张着,未曾闭合。我们曾想将赵将军抬下去,可是几名军士上前也不能移动分毫。丞相说,赵将军身死魂不灭,未亲眼得见陛下脱险,死不瞑目。”

我含泪走到近前,告慰道:“四叔,我没事,相父的援军已经击败魏贼,我们胜利了。”

说完,我伸手轻轻将他眼睛合上,抬手的一刹那,他的脸上又出现了生前和煦的笑容。

关兴带人上来将赵云抬了下去,赵统则是一直追上去,趴在父亲的身体上痛哭。

不知道什么时候,诸葛亮来到了我身旁。他面容消瘦,脸色蜡黄,嘴唇开裂,眼睛又红又肿,身上衣服沾满尘土,完全没有了往日的神仙风采。可想而知,为了急行军救我,他不得不与士兵同甘共苦,对他这样的文弱书生来说实在是天大的折磨。

我见到他这副样子,不禁悲从中来,鼻尖一酸,用尽全身的力气才从喉咙间挤出一句话:“相父,我错了,我不听相父之言,任性妄为,轻身犯险,害死了四叔、王猛和兀突骨,累相父千里来援,数万大军为了救我忠魂埋骨他乡,我错了!”

我低着头不敢直视他,声音如同蚊虫微不可闻,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诸葛亮含泪说:“陛下没错,是老臣错了,老臣固执己见,不听先帝、陛下嘱托,偏信马谡,以致街亭之败。几让数年之功毁于一旦,八万大军进退失据,更连累陛下亲冒奇险偷袭陈仓,以致子龙陨落。五年前先帝驾崩,老臣心中不啻天崩地裂,待到陛下即位,雄姿伟略,内安黎庶,外御强敌,臣才有看到汉室兴复的希望,老臣愿粉身碎骨帮助陛下完成复国的宏愿。若陛下中途出了任何闪失,臣便成了大汉的千古罪人!”

君臣二人抱头痛哭,在场众人无不潸然泪下。

我长途跋涉一天,又忽然经历悲痛,哭的太伤心,眼前一黑,不省人事。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悠悠转醒。

张怿在我床边,已经熬好了药,端到了我跟前。诸葛亮率领大军出祁山的时候,因为我在后方,并不缺少大夫,就让张怿带着军医队一起出征了,也是为了照顾诸葛亮的身体。

我捂着鼻子喝完药,问道:“文悦,相父呢?”

张怿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奏折,说:“丞相安顿好大军,去料理赵将军后事了。他特意交代,若是陛下醒了,让我把这份奏折交给陛下。”

我拿过来并未急着打开,而是问道:“我们现在在哪啊?”

张怿说:“在大散关之上。丞相说,陈仓地处关中腹地,我军目前兵力不足,难以久守,所以趁曹真败退收拾完战场撤了回来。”

我这才翻开奏章看,诸葛亮上疏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他自请贬官三级,谪迁右将军,以儆效尤。我看完之后并没有说话,只是暂时将奏折收起来,正好这时诸葛亮进来了。

我让张怿先出去,把折子递给诸葛亮说:“相父,此物收回吧。如今我军携大胜之势全据陇右,相父功不可没,纵有街亭之败亦瑕不掩瑜。更何况,魏贼尚在,相父身为三军主帅,要威慑敌国,不可轻动。街亭之败,虽有相父错信马谡之责,但更大的责任在朕身上。这些年,我军名将凋亡太快,朕缺少先帝拔擢大将于行伍的魄力,故没有足够威望之人为相父分忧。若相父执意自惩,朕可以下旨罚俸一年,作为抚恤军资之用。”

诸葛亮回道:“陛下,臣罪责不轻,怎可如此轻易揭过?”

我摆了摆手:“国家正逢多事之秋,若无相父执掌中枢,只怕宵小之辈无所顾忌,此事就这样定了。还是说说军情吧,相父是打算放弃大散关吗?”

诸葛亮说:“不错,大散关孤悬魏境,运粮艰难,既然我军不守陈仓,实无必要靡费人力在此消耗。不过,陛下打下此关不易,我们必定是要留些后手的。”

在大散关停留了一日,我们扶着赵云的灵柩返回了汉中。

定军山下,汉水之滨,建起了一座忠烈祠,祠堂后面是一片巨大墓地,赵云、王猛和兀突骨等人就葬在此处。

我追封赵云为大将军,并下诏书确定谥号: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我主持了赵云等人的葬礼,并承诺以后为国征战而死的将士都可以进入忠烈祠,荣耀门楣,遗属终身享受朝廷优待。我将赵云生前的亮银枪擦拭干净,立在了墓前,他一生无数次危急关头用这杆枪护卫我们父子化险为夷,去后终究也是枪不离手吧。

处理完后事,我亲手书写了一份赵云的生平事迹,放在了忠烈祠中。世人皆知,他是常胜将军,一身是胆,智谋过人,却极少有人注意过他的高尚品德。

当年平定益州,有人建议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驳斥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最终,益州百姓战乱之后得以迅速安定。

先帝伐吴,在诸葛亮自知规劝无用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直言进谏。虽然最终并为改变局势,但这份热忱、忠诚实在堪称臣子典范。

他赏罚明断,体恤士卒,所以张翼、邓芝等做过他副将的人也都学得跟他一样爱兵如子,极受属下将士爱戴。他的高尚品德,与他的谋略武功一样让人高山仰止。

仗虽然暂时打完了,但陇右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处理。正好这些日子,杨洪、蒋琬等人又派来了新军一万余人,诸葛亮整合之后就率军回陇右了。我则留在汉中,处理抚恤、屯田等事宜。

诸葛亮走后几日,从成都来了些人,让我悲伤的心情多少得到了些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