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全国林改第一县乡村振兴之路(精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绿色崛起的武平经验

从国内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进地区赶超发展摆脱路径依赖、发挥后发优势,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持续不断地改革开放与创新,以相对比较优势参与区域分工并实现比较优势的交换,才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生机勃发。武平模式便是这种崛起的样板。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改革的本质属性。人民是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依靠力量。武平从林改到综合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路走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追求目标。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武平林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切实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体现在林改、增收、民生短板、社会治安、精神文化生活、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临武平调研,充分肯定和支持武平县林改的做法,并先后做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对武平林改一锤定音。武平县委、县政府牢记嘱托,把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作为改革的目标。一切为了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破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也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武平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改革的“人民”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光明的前景。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林改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林农的经济权利;通过基层治理的社会改革保障林农的社会权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层民主、保障政治权利,引导最广泛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

考察武平集体林权均山到户的制度创新过程发现,农民的山林权的理性表达和运用效果,可以为后续林改提供来自主体动机的视角,避免自上而下政策设计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扭曲、误读。总的来说,林改前的集体林制度改革多是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频繁的政策变动没有给农民以稳定的产权预期,缺乏农民的真正支持配合,也欠缺对林业发展内生需求的考虑。历史反复证明,林地制度改革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找到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的均衡点,这样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才能获得成功。

武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并重推进之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就能取信于民并凝聚民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林权改革以来,建立完善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体系,地方政府创新和基层政治管理创新探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提升了政府公信力;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强了社会动员力;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培育了公民参与能力。提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主与平等意识,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从而形成促进武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同心圆、聚合力。

(二)执着推进绿色发展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武平林改带来好生态,绿色奠定了全面振兴之基、勃兴之能。

整体设计,规划先行。武平着力推动区域生态发展新格局,加快谋划乡村振兴新篇章,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考虑,实施县域经济“一心一环两廊”战略布局。武平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始终,2018年聚力开展“项目服务年”活动。实施“精准应对”经济新常态理念,全力落实“四个一批”重点工业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实施好100个年度计划投资8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仅2018年上半年就建成生态型建材企业、重点循环经济企业20多家,并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持续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生态产业集群。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科学发展之路,激活绿色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是近年来武平县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的一个侧影。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建成利用煤矸石生产空心砖等新型建材企业数十家,以及以动物粪便为原材料制造有机肥等重点循环经济企业20多家;通过福建塔牌、紫金矿业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持续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围绕高质量加速度发展要求,武平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科学发展之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激活强大发展新动能,并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三生融合”等三维融合。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国当前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深化认识,立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打造自然、文化与区位等多元融合生态优势。优先发展和依托生态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本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宜居环境吸引力等。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加速绿色崛起,探索总结推广武平模式,打造闽西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火车头。

为持续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武平加大自然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拆、转、治、清、管”,推进水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规划建设生态功能小区,构建县域中心城市—次中心—特色镇—一般乡镇和美丽乡村五级城镇体系,把森林搬到城市,将城市延伸到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家园。

(三)专注创新能力建设

咬定青山不放松。武平围绕林改的奠基、林业综合开发、产业多线发展,五化同步,执着于创新能力建设。

在深化林改过程中,我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创新探索的典型。地方实践是完善国家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地方只有探索、实践了,政策才有生命力,这是我们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新一轮林改启动以来,各个地方做了大量的探索,2015年国务院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确定包括福建在内的四个省份[12]作为综合试点。这四个省份提供了很多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深化,进行推广之后,一方面减少走弯路、减少改革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林改的稳步和快速推进,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群众。武平林改最值得借鉴之处就在于:“敢为人先、接力奋斗”。

17年的武平探索,丰富发展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层经验和方法体系。一是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互动。二是林业改革纵深与综合改革的互联。三是动员性改革与主动性改革的互促。四是问题导向改革与目标牵引改革互补。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因此,要形成改革合力,使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深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同频共振效果。

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接力前行、开启强国之路的伟大历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武平发展需要“五力并举”: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新时代创新力是关键,内生动力和改革活力是基础,同时区域崛起、后来居上最后终究要体现在竞争力和践行力。“五力并举”是“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的思想和理论认为客观的自然界有一种自然力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自然力量的总和就是自然生产力。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对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区域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推力,体现经济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论内涵,绿色即发展、发展必绿色。从绿色发展角度看,武平经济绿色发展之路具有两大弱点:一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厚实但发展并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开放背景中,武平的绿色转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和制约;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存在低开发度的不协调现象,绿色与经济要协调,两者才能共赢。武平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面临新要求、新挑战和新机遇。林业生态保护与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矛盾仍需进一步化解;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林业规模经营仍需突破政策性约束;林权流转改革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林业投融资渠道还需更加宽畅。

发展是人民的心声,发展是时代的诉求。从产权不清到明确四权、从林业经济到林下经济、从百姓富到生态美、从产权改革到配套改革、从林农增收到兴林扶贫,武平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地推进这五大转变,使今天的武平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治理更加有效、乡风更加文明、生活更加富裕,踏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征程。

案例

捷文村的绿色嬗变:从寡妇村到美丽乡村

捷文村距武平县城11千米,国道357线穿境而过,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是武平县城饮用水源捷文水库所在地,是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丰富的重点林区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64户632人。全村土地面积3.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80亩、林地面积2.68万亩,森林覆盖率84.2%。然而由于田少山多,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增收创收困难,多年以来一直是个省级贫困村。与福建很多山村一样,捷文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这山吃得让全村差点成了“寡妇村”。但凡家里急需现金,林农就跑到山上集体林中砍上几棵树。你也砍、我也砍,虽说是插根扁担都发芽,但基本上是长不到碗口粗就被砍光了。因为盗伐,全村就有10人被抓、7人被判刑。只要听说森林公安来了,村里很多男人闻风“跑路”,捷文村因此落下个“寡妇村”的名号。[13]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打响,捷文村通过党建引领,发挥“林改策源地”标杆优势,2016年捷文村森林覆盖率达84.2%,村集体实现收入30.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10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9人于2017年全部脱贫。“不砍树也致富”使昔日的穷山村变为美丽新村。捷文村先后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全国生态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县级平安和谐村”“县无讼无访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敢为人先的捷文村干部群众再次大胆探路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是捷文村的主要优势,在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发展成了捷文村村两委的新目标。

图1-4 武平县捷文水库

2018年1月15日,中办调研室向福建省委办公厅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捷文村群众来信的重要指示:“得知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里的林子变密了,乡亲们的腰包变鼓了,贫困户们也都脱贫了,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捷文村正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美丽捷文”三年(2018~2020)发展规划。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坚持以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为抓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捷文村实施一批项目,决心通过三年时间,把“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打造成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远近闻名的改革村、小康村,全国有名、全省全市有位的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

美丽捷文“一景两带三基地”新布局。一景:依托捷文村境内山体植被茂盛,田园风光秀丽,原生态景观和客家山村的独特优势,综合实施山水林田湖改造升级,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创建成生态旅游名村。两带:一是农业观光带——利用高排下、霞彩绕两个自然村之间环形道路间耕地较多、竹林、阔叶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果、林下种植养殖等,提高农林综合开发效益;二是特色景观带——在乌泥坑村主干道边、山体边排水沟衔接处种植红梅、红枫、红果冬青等多花果树和彩色树种,开设休闲步道,主打具有观赏及休闲相结合的特色景观带。三基地:一是种养基地——引导村民种植甜橙、芙蓉李等果树,养殖七彩鸡、竹鼠、蜜蜂等,为“森林人家”、电商服务中心提供原材料或产品;二是林果基地——利用乌泥坑、霞彩绕两个自然村的田园空地,投入100万元左右,对村部周边征地20多亩,土地流转100多亩,引导农民或引进公司种植适宜捷文村产业定位与气候条件的经济作物。建立季节性的林果采摘基地,做到果色品种多样,观赏、采摘与效益相结合;三是林下经济基地——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政策支持,鼓励村民重点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花卉、药材与食用菌,如富贵籽、重楼、仿野生灵芝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引导村民发展七彩鸡、白鸭、蜜蜂等特色养殖,对形成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户经相关部门验收后给予相应的补助100万元。打造林药林菌基地。争取上级林业部门项目政策支持,鼓励村民在沉沙坝重点发展富贵籽、仿野生种植灵芝、重楼(七叶一枝花)等,逐步形成林下经济特色产业链。

抓好五大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一是建设两处停车场。投入180万元,在村部旁边征收8亩地建设旅游停车场一座(设公厕)。二是建设电商服务区。投入50万元,在村老年服务中心旁边征地200平方米建设电商服务区。三是打造两家以上“森林人家”和若干家民宿。四是建设森林步道18千米380万元,五是建设一支捷文村旅游管理团队。

推进六大工程,完善美丽村庄建设。一是实施生态护岸建设工程。投入300万元,开展全村小流域治理,重点实施大塘里至国道357线(乌泥坑)约1.5千米的生态护岸工程和沉沙坝约2千米的生态河堤工程。二是实施环村慢道系统工程。投入100万元实施约1.5千米的环村休闲步道建设。三是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投入60万实施村中心地带绿化亮化工程。四是实施立面改造工程。投入130万元对村核心区域和主干道旁边房屋进行统一风格的立面改造。五是实施生活污水净化工程。投入100万元建设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加强村庄日常保洁工作。六是实施自然村道硬化工程。投入400万元。争取到2018年12月份捷文村核心区域建设初见成效,特色产业已成雏形,全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基本实现建设目标。到2020年,各项目全面完成,达到“美丽捷文”建设总体要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50元。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焦玉海:《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集体林区走向生态美、百姓富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7月14日,第1版。

贺东航:《中国林改策源地与“福建经验”》,《林业经济》2017年第8期。

林琰、陈治淇、陈钦、潘辉:《福建省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研究》,《中国林业经济》2017年第2期。

余荣卓、蔡敏:《推进闽北生态公益林赎买和保护的方法》,《林业经济问题》2017年第37(4)期。

王仰华:《从首创林改到绿色崛起》,《闽西日报》2017年7月26日,第2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2月5日,第1版。

郑景顺:《福建林改活山富民美生态》,《农林工作通讯》2017年第12期。

赵鹏:《从曾经的国定贫困县到福建省“十佳县”武平林改十五年》,《绿色中国》2017年8月16日。

陈厦生:《武平风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汪洋出席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并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7/content_5213826.htm。

《“乡村振兴美丽捷文”三年(2018~2020)发展规划》,武平县发改局。


[1] 《武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汇报》,2017年7月。

[2] 费孝通:《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140页。

[3] 《林权制度改革如何让农民受益》,《人民日报》2008年7月17日。

[4] 武平县地方县志委员会会编《武平县志:1988~2000》,方志出版社,2007。

[5] 赵鹏:《从曾经的国定贫困县到福建省“十佳县”武平林改十五年》,《绿色中国》2017年8月16日。

[6] 朱冬亮、贺东航:《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民利益表达——福建将乐县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456页。

[7] 截至2010年7月数据,2001年全村共164户632人。

[8] 我国的“林权”,一般是指“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四项权利。

[9] 时任省林业厅厅长的黄建兴,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习近平同志考察时在现场做出的指示。

[10] 协议转让即村委会根据评估结果,将山场林木作价后协议转让给农民经营,并签订转让合同。

[11] 黄建兴:《林权改革的核心是产权》,《中国经济》2006年6期。

[12] 国家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四个试点省份分别为: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和青海省。

[13] 赵鹏:《从曾经的国定贫困县到福建省“十佳县”武平林改十五年》,《绿色中国》2017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