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精神医学及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精神医学的发展简史
精神医学的任务一是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二是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对精神障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精神病学中的反映
公元前5 世纪~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即认为心理的异常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尽管由于当时科学手段的局限性,无法证实这种推论,但是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是脑的功能”这种判断的雏形。
(二)中世纪神学宗教对精神病学发展的影响
在公元5 世纪~公元17 世纪,即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宗教神权主导着社会,精神病人被看作魔鬼附身,鞭打、火烧、禁闭作为“驱鬼”的手段横加在病人身上,照顾精神病人也被认为是异端行为。
(三)18 世纪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对精神病学的影响
17 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开始高涨,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也逐渐摆脱神学的束缚。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医生皮内尔(Pinel)是第一个被任命当“疯人院”院长的医生。 他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 这种对心理异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精神医学发展也从黑暗走向复兴,这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首次革新运动。
(四)19 世纪末现代精神病学的兴起
19 世纪末,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Kraepelin)总结了前人观察研究的成果,从临床和病理解剖的观点第一次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创立了“描述性精神医学”。 明确区分了两种精神疾病,早发性痴呆(现称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现称心境障碍),因此被人们称为现代精神病学之父。
进入20 世纪后,弗洛伊德突破了器质性病因论研究的瓶颈,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将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范畴,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第二次革新运动。
20 世纪50 年代,英国医生琼斯(Jones)推行“治疗性社区”以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推广非机构化服务,促进病人回归社会。 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开展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第三次革新运动。
1953 年抗精神病药物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疾病,人们开始研究精神疾病发病的生物学机制,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是精神医学的第四次革新运动。
二、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
精神科护理学是随着精神医学和护理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在中世纪,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身,采用禁锢、酷刑来驱魔,病人多被监禁或被残害,根本谈不上任何护理。
1860 年,南丁格尔(Nightingale)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由此开创了专业性的护理工作。 1873 年,美国的琳达·理查兹(Linda Richards)从护士学校毕业后从事精神病人的照护,并制订了精神科护理计划,她被称为美国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先驱。
1882 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马克林医院建立了第一所培养精神科护士的学校,主要学习对精神病人保护和管理的技巧,护理功能仅限于照顾病人的身体和改善病人的生活环境。
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精神疾病的治疗有了快速发展,许多躯体治疗的方法在精神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如深度睡眠疗法、胰岛素休克疗法和电抽搐疗法,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精神科治疗手段的困境。 这些治疗技术的开展需要护士具备内外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精神科护理学已经成为培养护士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无论在哪类卫生机构或临床科室服务,都需要学习精神科护理学课程。 在专科医院,医护人员从重视精神障碍的症状“痊愈”向社会功能康复转变;从封闭式管理向半开放或开放式管理转变,从被动收治病人向主动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转变。 精神卫生服务也从专科医院向综合医院、社区-家庭发展。
相关链接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 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 月10 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的主题活动。 2000 年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