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通俗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流派划分

《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建立了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产生中医学各种不同理论观点及各种学术流派的源头。研究《内经》,不仅要抓住其反映出来的共同理论观点,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内涵、内容及系统结构等;也应该在其反映出来的不同理论观点、甚或相反观点方面加强研究,以期解决中医学后世发展中某些相互矛盾之处,以期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及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发展过程,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完善中医学理论。另外,也可以为中医临床诊治开拓思路,创新治则治法,因此,这两个方面于《内经》研究中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内经》由多种学术流派构成
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中国诸子百家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潮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已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内经》则是医经派的代表作之一。《内经》凡162篇文章,每篇大多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通过分析诸篇,可以发现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之粗精、治疗方法的运用、文章笔法、文字表述、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就已先后产生并予流传,经过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遂成《内经》一书。因此,可以说《内经》是春秋战国乃至西汉各医家医学理论及治疗经验的总结,是一部论文汇编,当然该书成编后,随着年移代革、辗转传抄,也有一些增删移易。观《内经》中所涉及的医家有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雷公等多位,其学术主张各异;《内经》中所引用的古代医学文献,明确提及书名者,如《上经》《下经》《本病》《针经》《刺法》等,即达21种之多,其学术观点也各不相同。据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所载,《内经》中还有许多地方只举出经论的普通名称而没有指出确实书名,这些内容其学术主张也不尽相同,有的可以找出它们的立论依据,有些则无法找出它们的出处。
鉴于上述原因,认为《内经》中存在多种学术流派是毫不足怪的,甚或可以说《内经》是各家学说之综合。举凡脏腑的划分及数目、经络气血的流注、脉诊色诊的方法及理论、养生长寿的思想等,其观点或彼此不同,或甚而相反,即是其明证。
关于《内经》各种学术流派的划分
《内经》学术流派主要指医学流派而言,其划分方法主要有二。
以医家名称为纲划分
日本山田庆儿先生在《中国医学思想的风土·黄帝内经》一书中认为:按《内经》本身所提及的医家名字及所论述的内容,可分为黄帝派、少师派、伯高派、岐伯派、少俞派五个医学流派,其中黄帝、少师称为前期二派,伯高、岐伯、少俞为后期三派。前期二派以阴阳说作为阐述医学理论的基础;后期三派则在阴阳说之外又引用了五行说。前期二派并不特别否定五行说,引为分类原则并予以使用,但作为阐释事理则不予使用;而后期三派则开始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去阐释医学原理。另外,伯高学派曾在短时期内占居主流,并为引用五行说开始建立后期学派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伯高学派也对古代解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又可认为它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宋知行在《追先圣之绝轨—论〈灵枢〉中伯高等三派的贡献》中也对《内经》中伯高答辞、少俞之论、少师之言做了分析,认为伯高派精于解剖,详于宗气;少俞派重在辨体禀,释五味;少师派则重于析气质,论发音。
这种以医家为纲来分析医学流派的思想是可取的,因为所谓学派即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但是以这种思想来划分《内经》学术流派则又当别论,因为《内经》中所出现的医家名称如僦贷季、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鬼臾区、雷公等,其作为医家的史实已无从稽考,至于其师承授受关系则更无法得知。有人遍查当时文献只能发现关于岐伯、鬼臾区和伯高的记载。伯高见于《管子》《列子》;鬼臾区见于《汉书·郊祀志》等;岐伯见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惜均非作为医家所述。唯《汉书·艺文志》神仙家书名中提到《黄帝岐伯按摩》,书虽归入神仙类,但按摩仍应属于医术。此外,《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也证明《内经》中的六臣子只有岐伯、鬼臾区为班固承认。这个人名表是东汉班固“究极经传”搜集而成。其中属黄帝时的人物共20个,注明是黄帝的老师的有三人,却没有岐伯、鬼臾区。至于僦贷季,据《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为比黄帝、岐伯还早的医家,但除此之外,也不见于其他现存汉以前的文献。据此可知,《内经》所述医家之名,或因文献记载较少而无法稽考其作为医家的史实,当然更无法搞清其医家师承关系;或仅是托名而已,与《黄帝内经》托名于“黄帝”同出一辙。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怎样,再以医家之名为纲进行“学说师承不同”的学派划分,均恐理不服人。另外,考辨各医家之名所载述之言论,其所反映的主要思想观点,虽有些不同之处,但亦有很多是相同的,或其中有着内在联系而不可任意分割;而某些医家的个人见解,如岐伯,其间又有若干差之甚远之言论。故从内容上很难认定某一位医家之言就属于一个学术流派,因此单以医家名称作为划分医学流派则难以深入。
以各专题中不同的学说为纲划分
作为学术流派,其最主要的关键点是学术主张不同,尽管医家名称不同,但若其学术主张相同,亦应归属同一学派。而这些学术主张则具体表现于各个专题之中。在某一专题中其学术主张若自成系统则又可称为学说。所谓学说,指在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各专题中不同学说的划分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有一个共同对象,即同言一个事物或某一个专题理论;其二,每一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均是独立的,其间也可以是相互矛盾、互不相融的;其三,每一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应自成系统,即各自均有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内容。鉴于《内经》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不应被医家名称所限,而应主要从某专题的不同学术主张入手研究《内经》各家学说。
阴阳五行是医学家用以阐释医学理论的一种理论,其间存在着多种学说。王玉川从阴阳学说的发展演变出发,认为《内经》中有“早期阴阳说”“太少阴阳说”“三阴三阳说”“三阴三阳六气说”等多种学说;笔者也从五行与方位、时令的不同配属出发,并引《管子》之文为证,提出了《内经》五行有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的各个学派。“脏腑”是《内经》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笔者曾对《内经》中的“脏腑”概念及数目进行了分析,认为《内经》中存在着“形脏”“形腑”“奇恒之腑”“《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脏腑”以及“十一脏腑说”“十二脏腑说”等多种学术主张,这些是“脏腑”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中有些则可称为《内经》时期关于“脏腑”问题的各家学说。在其他具体理论方面,如认为阴阳经脉气血循环有阴阳表里循环、经水云雨循环、阴出阳入循环、十二经首尾衔接大循环四种形式,也是关于经脉气血循环问题不同流派的代表;又如,关于脉法,《内经》有脏腑经脉遍诊法、全身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对比法、独取寸口法四种方法,并认为这四种方法的出现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是《内经》脉学的各家学说。这样的例子很多,涉及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及养生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研究《内经》学术流派的另一个代表。
用这种方法研究《内经》学术流派,虽突破医家名称所限,做到了从实际内容上进行划分,对深入研究各个专题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确有帮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专题过多、过细,使得总结出来的不同学说也较纷繁、过于零散,由于标准不统一,很难用几个较大的学术流派把各个专题中的不同学说统帅起来。因此,不能满足于仅在某个专题、某些理论上研究各家学说。《内经》中错综复杂的学说有无主线,能否以什么为纲统帅《内经》不同的医学流派,这点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