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诗与情: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 寺院学经

自从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当时并未公开,只有少数人知道),仓央嘉措就在格鲁派高僧的教育和指点下,学习佛教经典以及诗歌、历法等知识。

仓央嘉措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佛教基础理论,都是在错那完成学习的。引领仓央嘉措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是一本叫《诗境》的书。《诗境》是古印度文艺理论著作,是一本专讲诗歌创作的书,对藏族古典文学也颇有影响。

入寺学习这些年,灵童渐渐长成少年,有着俊逸的姿态、磊落的气质。有关文献记载着仓央嘉措小时候的学习经历:


1688年,灵童练习文字,当天掌握30个字母,能上下加字、逐一拼读。

1690年,桑结嘉措派高僧担当经师,灵童在错那宗巴桑寺学习佛法。

1691年,灵童给桑结嘉措写信,汇报学习情况。从10岁开始,学习五世达赖喇嘛的传记《土古拉》、仁蚌巴所著的《诗境注解》及《除垢经》《释迦百行传》等。此外,灵童还完成《马头明王颂》的撰写。

据说,仓央嘉措14岁时,曾在错那镇夏日村后山的贡巴孜寺学经。贡巴孜寺也叫夏日寺,始建于1420年。该寺是错那最大的格鲁派寺庙,住寺僧人多时近百人。仓央嘉措在此学经不到一年,后来在这里被迎往拉萨。

前来迎接仓央嘉措的活佛带来华丽的服饰,但是仓央嘉措不愿穿,依旧坚持穿门隅的旧装。离开家乡前,仓央嘉措十分留恋,他在门前种了三棵树,说:“这三棵树长到一样高时,我就回来。”这三棵树至今长势旺盛。

走了一段路后,仓央嘉措仍然回头遥望,感慨地说:“门巴人没有权力,今后不会再出达赖了。”他回首遥望的地方留有他的脚印,保留至今。


在西藏地区,佛教是深入人心的。是选择学佛还是选择爱情,在藏族少年男女看来是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工布少年的心情,像蜂儿进入蛛网。

随我游玩了三日,又想把佛法皈依。


工布,西藏旧地名,在今拉萨东南。西藏林芝地区的林芝县和米林县,习惯上称工布地区。三百多年前,那里是原始森林覆盖的神秘地域。百灵鸟唱累了,也要飞回山林;情网中的蜂儿,想把佛法皈依。这首诗写修习佛法的少年,因情理和欲望之争而发生“天人之战”的忐忑心情。

思维开放的少年活佛,在诗中加入了温婉的调侃之意。少年的心总是躁动不安,又含着淡淡的忧伤,似乎无所适从:究竟何去何往呢?

在宗教气氛浓郁的雪域高原,内心纯净的少年男女对于佛充满向往。人们生活清简,言谈举止都与佛法教义契合。因为他们明白,生活的美好不仅仅在于物质多少,更在于睡梦是否安稳、内心是否清净。


我默想喇嘛的脸儿,心中却不能显现;

我不想爱人的脸儿,心中却清楚地看见。


诗中的“默想”,指观想。在藏传佛教中,观想是一种修行法门。观想的菩萨叫本尊,或是自己的经师,或是所修神的形象。传授经典的喇嘛是佛的代言人,必须毕恭毕敬。

在修行的初级阶段,仓央嘉措极力想进入佛法境界。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特意观想的上师形象都不见踪影,倒是恋人的脸儿清晰可见。可见,世俗中的男女情爱,对少年有着强烈的诱惑力。大概就算是高僧大德,也不能阻止少年的爱恋。就像一首《蝶恋花》写的那样:“静坐焚香观法像,不见如来,镇日空凝想。只有情人来眼上,亭亭铸出娇模样。”

黄教戒律森严,使仓央嘉措惆怅满怀。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深深打动他的心。“心中”的恋人重要,还是“眼前”的修行重要?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佛教高僧解答吧。无论这佛如何“神圣”,也抓不住少年充满叛逆的心。虽然他坐在神圣的寺庙里,但心却在情人那里。


若以这样的精诚,用在无上的佛法,

即在今生今世,便可肉身成佛。


这首诗和前面一首相连,可以说是仓央嘉措对佛理的思考:无论行动还是打坐都要修持止观,把菩萨挂在心头,这样精诚用心,即身成佛也是可行的。

有时候,我们追随灵魂深处的声音,探问佛法的前缘,找寻转世轮回中的自己,有所坚持,有所期待。而在至尊神佛那里,没有恶行可以逃脱,没有污垢可以隐藏,因此我们要谨慎言行,内管自省、不放纵、不恣睢、不聒噪、不强求。

人心荡漾,需要佛法的指引。佛法的奥义,只有用心才能感悟。“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若是对待任何事,都怀着初恋般的热情,那么,成佛也没有什么困难了。


水晶山上的雪水,党参叶尖的露珠,再加甘露作酒曲;

空行女所酿的酒,和着圣誓喝下去,就不会堕入恶途。


党参俗称铃荡子,桔梗科草药。空行女是诸佛眷属,传说能带来福气。在西藏民间传说中,“空行女”多是美人,常有与凡人结婚的故事。恶途,指六道轮回中的畜生、饿鬼、地狱三道。

仓央嘉措的大多数诗歌,既有对修习佛法的向往,也有对俗世爱情的热烈追求,可以说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极力想将爱情生活与佛法修行协调起来。其实爱情生活和佛法修行,也许并不矛盾;春情萌动的情与欲,未必是洪水猛兽。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汉传佛教主张修持多少劫多少世才可成佛,而藏传佛教追求的却是今生今世,也就是即身成佛。

仓央嘉措对此也表明了态度,想在爱情和修行之间找到并不冲突的途径。甚至,他愿意追随恋人的去向,与恋人一起去修行,去那荒僻的山洞中相伴:


我的意中人儿,若是要去学佛;

我少年也不留在这里,要到山洞中去了。


仓央嘉措诗歌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正是由于其思想活泼生动,一扫宗教著作中的说教习气。他敢于描写内心矛盾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突破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大胆向传统势力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