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思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阴阳图

阴阳的思想可以运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图画是一种象语言,也是易学思维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学术形式。与文字语言相比,图画语言的效果有时会更加简洁、直观、有效。

在现存各种易图之中,最能简洁和全面地表述阴阳思想而又最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阴阳图画是所谓鱼形阴阳图:

图十一 阴阳鱼太极图

白色部分表示阳,黑色部分表示阴。黑白两图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一个圆表示阴阳共处一体,太极生阴阳。白色在左上,黑色在右下。左为东,右为西;东为阳,西为阴。上为南,下为北;南为阳,北为阴。白色部分自下而上、黑色部分自上而下逐渐由小变大,分别表示阴阳所占比例由少至多的变化过程。白色中的黑点表示阳中之阴,黑色中的白点表示阴中之阳,意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因黑白两部分图案形似两条带眼之鱼,所以俗称阴阳鱼图。

对于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历史,学界并不十分清楚。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它的雏形最早可能出现于元末明初。时人赵撝谦写了一本《六书本义》,书中列举了一幅“天地自然河图”(图十二)。按照赵氏的说法,这个图不是他自己所画,而是源于宋人蔡元定,蔡氏又得自于无名隐者[1]。对于赵氏的说法,明朝中叶的易学家季本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季氏也认定该图最早出自“山林有道之士”,且后由陈伯敷传出,但他断定蔡元定未曾得见。他的理由是蔡氏与朱熹交好,蔡氏得的东西一定会与朱子分享,而蔡氏与朱子共著《易学启蒙》中未见其图[2]。到底谁是谁非,我们后世的人无从判断。古人的学术公案本来就辨别不易,更何况两人都是在引述传说。不过,对于这个鱼形阴阳图,有两点我们可以断定:第一,从那些可能是蔡氏本人所遗留的著作之中,我们找不到赵氏所说的这幅图[3];第二,在赵撝谦之前的文献之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类似的图形。

图十二

图十三

在赵撝谦之后,比较接近现代阴阳鱼太极图的一次变化是明末易学家章潢在其《图书编》中所列的“古太极图”(图十三)。不过,对于该图的来历,章氏只字未提,只是说“惟是图也不知画于何人,起于何代,因其流传之久名为古太极图焉。”与赵氏“天地自然河图”相比,章氏“古太极图”的区别在于阴阳两极之中的黑白两点的形状。前者较为形象,后者较为抽象。根据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古太极图”与现代太极图更为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将“古太极图”视为从“天地自然河图”到鱼形太极图发展过程之中的一次中间形态。

对于鱼形太极图产生的最早时间,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久远者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洪荒[4]。学者们的认识之所以存在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当然还是史料的真伪问题。我们说鱼形太极图最早出现于元未明初的赵撝谦,也只是在对有关的史料进行了有限的分析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其实理由并不是完全充分。按照现今流传的文献,早在南宋时期的易学家张行成那里就已经出现了这张图。他写了一部《翼玄》,书中画了一张“易先天图”,图的中间就是一幅完全现代的鱼形阴阳图(图十四)。但是,有的学者认为这张图是后来由清代的人补上去的[5]。宋代是易学史上图书非常发达的时期,与张氏同时代以及晚于张氏的易学大家极多。按照一般的逻辑,如果这样一幅精练的阴阳图出现了,其他的易家不可能不引用或讨论。可是,在赵撝谦的《六书本义》之前,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另外,对比一下张氏的“易先天图”与赵氏的“天地自然河图”,从两个阴阳鱼眼来看,前者的抽象程度显然更高一些。这似乎有些违反一般思维逻辑的发展规律。正是基于这些常识性的考虑,我们倾向于以“赵图”为阴阳鱼之始。当然,这样的选择只能是学术上的权宜需要,它并不是对于相关史实的最终认定。所谓的常识也可能错误,不一定都能够经得起严密的逻辑推敲。古代信息传递迟缓,一人所作长期不为他人所知的现象极为普遍。从赵撝谦到季本,两者相距一百多年,期间易学图书人才辈出,但似乎就不曾见到有人引用“天地自然河图”。再者,在章潢之后,也有很多人把阴阳两个鱼眼描绘得非常形象。从形象到抽象、从抽象到形象,两者之间的变化本来就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顺序。

图十四

学者意见分歧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对于所谓“产生”二字的理解。

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6]

如果陈立夫先生所论太极图就是指鱼形阴阳图,那他对于“产生”的理解就添加了自己特殊的认识。他是在从思想上寻找太极的脉络,是在更加广博的意识领域描绘艺术的源流。

我们讨论的对象局限于严格意义的现代鱼形阴阳图。对于该图的产生时代,我们一时无法作出绝对肯定的结论。在赵撝谦之前,有关阴阳的图形很多。对于原创者到底如何突发奇想画出这样一幅图形,我们完全不得而知。不过,在形成原因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猜测似乎比较趋于一致:是由八卦的爻象按照先天卦序所变而来。至于八卦何以为变,清人胡渭有一段详细的论述:

后人谓之天地自然之图,又谓之太极真图,其环中为太极,两边白黑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阴而阳生。”自震而离而兑,以至于乾,而阳斯盛焉。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坤,而阴斯盛焉。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纳甲寄中宫之戊巳,故东西六易,与六卦异也。八方三画之奇偶,与白黑之质,次第相应。[7]

今人郭彧先生绘制了几幅图画,尝试揭示从八卦到阴阳鱼的变化过程。[8]

图十五

综观易学史,以分黑白两部分组成一个圆的形式来表示阴阳的图形较多,其中较具特色的还有以下几种:

图十六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图二十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图二十四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

图二十七

这些图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阴阳思想,但相对于标准的鱼形阴阳图,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各自的缺点或不足。

图十六与图十七的长处是简洁,缺点是过于简单。阴阳并不只是简单的一分为二,阴阳之间的分别并非绝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阴阳两者之间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都处于此消彼长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盛极而衰,绝处逢生。图十八、十九、二十虽然表达了变化,但阴阳之间的分别过于纯粹。

从有关学者们的相关著作来看,图十六并没有被单独地用来表达完整的阴阳思想,而是作为某种整体思想中的一部分,借以简单地表达阴阳观念。具体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作为一幅完整图画中的一部分。如明代易学家章潢所著《图书编》中所附的“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图二十八 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宋洪迈)

另外一种情况是作为一系例图画中的某一幅。如清人梁锡玙《易经揆》所附《易学启蒙补》中的“是生两仪”图。梁氏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荡为十六”、“十六荡为三十二”、“三十二荡为六十四”等多幅画共同表述章氏一幅画中的意思。两者虽然形式不一,但内容基本相同。

图二十九 《易学启蒙补》四图

标准的鱼形阴阳图为左右结构,是以水火寒暑为两极的阴阳分布图。按照中国传统易学方位图示,上为南,下为北。阳气自下而上,自生经长至盛,也即气候自冬经春至夏,气温由冷经暖至热。阴气自上而下,也是自生经长而旺,气候自夏经秋至冬,气温由热经凉而至冷。鱼尾表示气之初生,鱼头表示气之老壮。另外,阴阳之论通常以白为阳,以黑为阴。从全面的阴阳之理而言,冬夏是两极,主寒热;春秋也是两极,主生杀。阴阳图也可以描绘成上下结构,因为东西金木之间也是一对阴阳,不过,作为阴阳理论的一般形态,南北水火两立之象更能反映阴阳之间的区别。由此可见,图十九颠倒了黑白,图二十错置了首尾。图二十一虽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终究不如标准阴阳图那样平常与质朴。

图二十一是明初赵撝谦在其《六书本义》中所载的“天地自然河图”的全图。从本质来看,该图与鱼形阴阳图没有什么区别。鱼眼的不同可能源于刻版印刷或者是作者的艺术加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其他一些阴阳图,如:章潢《图书编》之“古太极图”(图三十)和“先天画卦图”(图三十一)、明末赵仲全《道学正宗》之“古太极图”(图三十二)、明人左辅《泾川文集》中的“太极后图”(图三十三)(存在上下左右阴阳与大小头倒置的问题)、陕西周至县楼观台老子说经台“后天八卦太极图”(图三十四)。

图三十 《图书编》古太极图

图三十一 《图书编》先天画卦图

图三十二 《道学正宗》古太极图

图三十三 《泾川文集》太极后图

标准阴阳图应该上下垂直,左右对称。以表示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的天地寒暑之象。鱼眼则似应在园中上下垂直分界线之上,以表示物极之反。学者们所画阴阳图虽然常常不甚严格,但一般都无伤大雅。不过,有些阴阳图却可能会反映出一些学者在有关阴阳思想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甚至有可能是因为绘图者对相关的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前述图十九、图二十以及图三十五等。

图三十四 陕西楼观台老子说经台后天八卦太极图

图三十五

图三十六

图三十六是韩国国旗的图案。图中黑白阴阳的多寡与乾、坤、坎、离四卦的阴阳爻象相配,表示天地日月四象。从图画与卦画之间的关系来看,该图也应该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但在国旗整体方位上似乎又是以日出日落为阳之盛衰,以晨昏变化为阴之长短。其上下左右、大小生死全部反向或许是设计者出于某种美感的需要,或者冥冥之中反映了另外一种阴阳:高丽与汉唐。

图二十二为明人来知德的“梁山来知德圆图”,列于来氏所著《周易集注》卷首。对于图中之园心,来氏本人并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解释。他或许是为了强调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阴阳互生的道理,也或许是为了强调阴阳之间的平衡。我们甚至也不妨将其理解为阴阳两个鱼眼合二为一。

明代另外一位易学家韩奇在其所著的《启蒙意见》中也记载了两幅类似的阴阳图画(图三十七)。今人郭彧先生认为来图源于韩图,而韩图又源自元代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的“文王十二月卦气图”(图三十八)[9]

图三十七 《启蒙意见》

图三十八 《周易启蒙翼传》文王十二月卦气图

图二十三为坎离卦象阴阳图。八卦以“”、“”阴阳两个爻组成,坎卦二阴一阳为阳卦,代表阳;离卦二阳一阴为阴卦,代表阴。坎离阴阳图最早出现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图三十九)。清人毛奇龄著《太极图说遗议》,认为周子的“太极图”中的阴阳图源于东汉魏伯阳参同契中的“水火匡廓图”(图四十)。两图坎离左右阴阳相反。

图三十九

图四十

清代另一位学者胡世安在其《大易则通》中画了一幅“参伍错综图”(图四十一)。从图形来看,该图似乎是鱼形阴阳图与坎离阴阳图的结合。

图四十一 《大易则通》参伍错综图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其《类经图翼》中载有一幅“阴阳图”(图四十二),也是源于坎离两卦。区别主要在于去掉了周子的中心园,运用互卦技巧将两卦的初、二两爻紧密结合。

图四十二 《类经图翼》阴阳图

图二十四见于清人程廷祚的《读易管见》,名“易简图”(图四十三)。不同的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阴阳两象进行不同的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阴阳图。以太极大圆套阴阳小圆成阴阳太极图者还可见于河南开封延庆观,也称之为“阴阳鱼太极图”(图四十四)。

图四十三 《读易管见》易简图

图四十四 河南开封延庆观太极图

图二十七是来知德的“太极河图”。从表达阴阳思想而言,图二十七与图三十七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出了五十五个黑白点。作者的意图是将表述五行生成状态的河图综合融纳到阴阳图之中,合二为一。在易学史上,用阴阳图同时兼表其他思想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是为了强调太极生两仪或者表述阴阳生四象、五行、八卦、十二辰以及六十四卦等。如:

图四十五 《周易函书约存》循环太极图

图四十六 《图书编》先天画卦图

图四十七 《易图明辨》阴阳分八卦图

图四十八 罗愿洛书太极图

图四十九 《周易启蒙翼传》文王十二月卦气图

在进行所有这些分析的时候,我们始终存在着一种疑虑:在文献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印刷和抄录者可能在有意与无意间改变了某些内容。

[1] 蔡元定《六书本义》“天地自然河图注”:“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源,造化之枢纽也。”

[2] 季本《易学四同别录》:“若谓蔡元定得之,而朱子亦莫之见,则元定于朱子,无书不相讲明,岂有秘而不与之言哉!”

[3] 如:《易学启蒙》、《皇极经世指要》等。

[4] 参见张其成:《易图探秘》第三章,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第1版。李申:《易图考》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 参见郭彧:《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载《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

[6] 陈立夫:《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转引自前引张其成《易图探秘》第188页。

[7] (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三。

[8] 郭彧:《易图讲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44页。

[9] 郭彧:《易图讲座》,第1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