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裨治文与梁廷枏美国史之比较

美国独立不久,就开始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自1812年起,美国的海外传教士委员会向印度、锡兰、土耳其、中国、日本和非洲等地派出了传教士。裨治文是美国派遣来华的首批新教传教士之一,在中国居住近三十年。他所撰写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是19世纪最早出版的中文美国发展简史,对早期觉醒的士大夫魏源、徐继畬、梁廷枏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注272梁廷枏所撰写的《海国四说》中的《合省国说》,也是关于美国史的著作。梁廷枏的史著既有对裨治文美国史传递信息的吸收,又有内容上的增补、存疑和评论,反映了19世纪早期中外史学交流中士大夫的主体选择和自主意识。

一、裨治文与梁廷枏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又名高理文、俾治文等。1829年10月14日,他同雅裨理(David Abeel)来中国,1830年2月19日抵达澳门,随后到达广州。在裨治文来华之前,他收到美国公理会的一封信,信中说:“在中国人中间推广福音,这是他们(公理会)指定你去担任具有巨大利益和责任的一项事业”,为了完成这项事业,需要掌握中国的语言文字,并利用一些时间去散发传单和《圣经》,并在工作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把中国人民的特征、状况、风俗、习惯等”注273,向美国差会报告。在这种精神的教导下,裨治文不仅努力地学习中文,还积极参加了各种教会组织。他担任了在中国广州出版的英文杂志《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的编辑,并亲自撰写了创刊号宣言。宣言中强调《中国丛报》要对中国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他还是成立于1834年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简称“益智会”)的秘书,还加入了马礼逊教育会(1836年成立)、中华医药传教会(1838年成立)等组织。注274之后,裨氏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了实现打开中国“大门”的愿望,他对应当采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了思考。在益智会成立后的第一届年会上,裨治文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本会至今还没有出版过一本书给中国人看”,这项工作需要提上日程。在第二届年会上,与会人员还讨论了“把西方的学艺和科学”传授给中国人的话题,裨治文提出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出版计划。《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这本书不能不说是在这种思想催生下产生的。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英文名Brief Geographic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署名高理文。1838年,在新加坡坚夏书院刊刻,该书院为美部会华文出版机构。刻本为四周双栏,高20.5厘米,宽14厘米,半页9行,每行20字。黑鱼尾,花口,版口刻书名及页码。全书三章,连封面共计124页,约计四万字。注275传教士伟烈亚力在著述中的回忆基本与此相吻合。该书后来再版多次,名称、内容上有诸多变化。1844年香港藏版的《亚美理格合众国志略》中,内容包含初版的下篇,没有作者、序言、署名、地图。注2761846年在广州出版了《亚美理驾合众国志略》,计27节,75页,有折叠地图,并对内容进行了更新。注2771862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大美联邦志略》,两本,107页,有3篇序言、凡例和内容表。第一册介绍国家的整体概况,第二册分述41个州和疆域。

梁廷枏(1796—1861),晚清开明士大夫,广东顺德人,道光副贡。他一生著述甚丰,利用工作之便,对当时的广东海防形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写出了不少经世之作。先后撰有《广东海防汇览》《粤海关志》《海国四说》《夷氛闻记》等。1846年,他所完成的《海国四说》由《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部分组成。《合省国说》是梁氏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担任广东澄海县训导时所编。梁廷枏在编纂《粤海关志》时就已经关注与中华贸易的各国,对各国的历史发展进行记述,独对美国的记载深感遗憾。他写道:“独米利坚立国未久,前贤实缺纪载,案牍所存,又多系市易禁令,间有得于通事行商所口述者,亦苦纷杂,难为条绪,欲专著一篇不可得,则仍置之。”注278两年后,他见到了裨治文所撰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才合以往的材料撰成《合省国说》。

二、两书美国史记述之比较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从内容上看,分为卷之首和27卷。注279从结构上看,一共分为三章。注280卷之首包括地球图、美理哥合省国全图和18节,分述美国26个州疆域、水土、气候、土壤、作物、贸易、户口、政教、学校、救济会等。后27卷总述美国国家的建国发展史、印第安人、户口、山川、贸易、政治制度、出版物、文化教育、礼仪规模等。该书是鸦片战争前后所能见到的“最新、最全、最可靠的美国概况”,填补了中国人对美国认识上的缺失,是近代中国人认识美国的主要教科书。注281虽然裨治文明确指出了地图的重要性,但是首版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并没有地图。在1846年广州出版的《亚美理驾合众国志略》中出现了折叠地图,在1861年出版的《大美联邦志略》中有地图60余幅。裨治文《凡例》所言:“是书列为两帙,首帙通言全国之大略,次帙分省而详说之”,而实际出版的却是前后颠倒,有学者指出这可能是装订错误。注282

梁廷枏的《合省国说》,共分三卷,对《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卷之首的内容基本没有采用。为便于清晰认识两书内容顺次差异,笔者将两书内容列一表格。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合省国说》内容结构之比较

image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梁廷枏的《合省国说》虽然以《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为蓝本,但是在内容布置上,梁氏有自己的思想。他的《合省国说》的内容编排方式基本上沿袭了中国传统史书的范例:先政治沿革,次经济发展,再次典章制度。也可能因此缘故,梁廷枏在看到《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后,评价该著道:“盖初习汉文而未悉著述体例者之所为。”

为便于认识两部史书文本之别,笔者稍引两书关于“议事制度”的不同记述,以示表述上的差异。裨治文写道:

副统领亦由民选举,亦四年一任,酬金每年五千元,因所司无事,每年不过推他为议事阁之首而已,此酬金所以微也。

至议事阁与选议处,皆以每年十二月内之初礼拜一日,同到京之公所,齐集会议。议事阁之职,每省有二人,计二十六省共五十二人。选议处臣共二百四十三人。议毕,或回省或留京三五月,各随自便。来年亦复如是。以议事阁五十二人分为三等,以两年为期,各等轮流而退,复择新者,是以每等经六年为一任,不过或先或后而已。又定例年未三十以上者,不能当此职。议事处则以二十五岁以上为例,二年为一任,期满另选,以十二月初礼拜一之日,齐集京都公堂会议。因国中农务、工作、兵丁、贸易、赏罚、刑法、来往宾使、修筑基桥等例,皆此时议定。议毕,各自回家。为统领者,将所议示民,以得遵守,而各部之首,共协办焉。注283

梁廷枏写道:

副领事无专掌,而名位稍尊,每于议会时推为议首。其下则为议事阁官,省各二人。又下为选议处官,省各数人,岁以十二月第一次礼拜日,咸集国之公所,凡国内农桑、工艺、兵粮、市易、赏罚、刑法及宾客往来、修筑基桥诸务,悉于是日议之。议虽定,虑猝有更正,故与议官有即返其省者,有留数月者,次年复以期至,率以为常。

议事阁官计五十有二人(按语略),分三等,每等约六年为一任,以二年轮退其三之一,退则补新者,在二年,旧者亦还补,至六年,乃全退,先后不得不略有参错。选议处则多至二百四十有三人(按语略),凡统领未及四年,或死,或缘事自退,不复集议,即以副统领代。副统领辞,则推议事阁之首者。亦辞,乃再议选举。注284

通过以上两段表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其一,梁廷枏的文本表述次序有不同程度调整,这样更加连贯衔接,符合编纂者的逻辑,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其二,梁廷枏根据对裨治文图书的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有的则属于错误的内容。例如,他认为,议员在会议结束后留在京都的原因是“虑猝有更正”,这就不符合裨治文传递的信息了。其三,以按语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便于理解。

三、梁廷枏美国史撰述中的主体意识

梁廷枏对《合省国志略》的删修、润饰,都与他重视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学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外交形势的变化,“汉学”与“宋学”之争、阐发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都充分反映了开明士大夫对时局的关注。梁廷枏一直在广州沿海工作生活,看到“南洋开禁,重译旅来,敂关受尘,如游闼户”注285的景象,使他更能够体会到时势变迁及中外贸易增加给中国即将带来的变化。当他看到《合省国志略》只记载法国帮助美国取得独立地位时的简略记述,便利用了海关档中的相关记载,以按语的形式对英法、法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补充,指出“故是役法兰西竟肯出兵相助,后复与合议,使其自开一国,劝英吉利罢兵,则法兰西始终一意同谋”注286。梁廷枏在美国史撰述中的主体意识体现在:

第一,采用中西历比较的年代撰述方法,达到中西时间上的会通。《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行文中的话语尽可能地适合中国读者,纪年方式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它采用中国皇帝年号纪年法。梁廷枏在《合省国说》中以按语形式专门解释了西方的“公元纪年法”,指出“西洋诸国并以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教主耶稣始生于如德亚国之岁,为其国纪年之首。凡奉天主教者,无论其国创始何年,总由是顺推,以纪年数。盖西洋不设年号,代立者无纪元。积数相承,故诸国动称千有余年,非其国历年果如此也”注287。梁氏采用《明史》《香山县志》《寄味山房杂记》等史料,考证出了中国与西方在纪年上还存在阴历和阳历的差别。在美国史的撰述过程中,他以中国年号纪年,同时以小字附上西历日期,便于中西时间上的会通。这是中国人较早进行中西历法比较上的有益探索,便于在同一时空下了解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

第二,不盲从于外史,参考史料多加考证。梁氏在撰述美国史的过程中,虽然有了美国人撰写的本国史作为可靠蓝本,但他并未完全照搬,而是参考多种史料,详细考订、补充。依据现有史料,可以看到梁廷枏参照的其他书目主要有:《职方外纪》《坤舆外纪》《明史》《海录》《高厚蒙求》《寄味山房杂记》《粤海关志》《舟车闻见录》《广东通志》《八紘译史》《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由于裨治文没有清晰地表达美国和美洲概念之别、“加那英吉利”与英吉利的关系,再加之初版随书的地图缺失,导致梁廷枏表述英国和美国的地理概念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梁廷枏认为:“北地亦有十余国,南为墨是哥,极北则分属加那英吉利、俄罗斯。而米利坚一国,则在英吉利之北。”注288这与他从其他史料中得到的信息不一致,所以就以按语的形式附列了《粤海关志》《寄味山房杂记》上的不同记载,“米利坚与加那英吉利接壤,英吉利之南为米利坚。米利坚之西,亦蛮人所居”,“米利坚在英吉利之西”。经过比对研究,梁氏认为裨治文之说错误,英国与美国是“东与接壤,非北界相属”注289。在叙述英国、法国在美洲争夺殖民地时,梁氏还依据档案资料进行补充英、法之间的关系,认为“佛兰西与英吉利世为仇敌”注290,介绍了两国不和争战的缘由。关于清王朝和美利坚之间通商的时间,裨治文的《志略》中记载是乾隆四十八年,《粤海关志》记载为乾隆五十二年。梁廷枏认为,“彼国最重贸易,其叩关初至之年,当有记载,撰《志略》者必所习闻,不应舛误”,《广东海防汇览》是依照案牍抄录,并经过详实核对,两无参差,才能纂入,注291故而,这种时间不符的理由难以解释,只能存疑。根据档案记载,梁廷枏补录了“五口通商”前后中美贸易的历史记录两千余字。

第三,对美国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进行著录。《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所宣扬的是“从来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各国分据一方,亦如人身一窍”注292,历来邻邦通好,易地皆然的思想,目的就是中国能够开口通商。在文中,裨治文也表示了希望贸易的期望,“各国皆有使至,独大清粤东则无,惟有贸易领事商人而已”注293。裨治文书中对美国科技文明成果多有记录。梁廷枏在沿海工作,最能够深切体会到社会变革的意义,对这些文明成果不但没有回避,而且进行了润饰和修改,完全表达出来。例如,文中记美国纺织技术的发展,初期“棉布织少而价昂,嘉庆中,始以水运车,数十纺车,监以一女工而足。织亦水轮转动,自能成匹。制易而工省,顾棉布市于他国贱而且多”注294。这就有力地解释了与外国通商贸易后中国出现“土布日贱”,手工作坊倒闭现象的原因。书中记述“火轮船”,“中立铜柱,空其腹,设机焚煤,火激轮走,其快如风,日夜可行千里”,梁氏认为它“用以通急讯,实为奇捷”注295。同时,梁氏书中还介绍了西方的铅字印刷技术、报纸、公共图书馆等信息。

第四,“言简意赅”“文约事丰”的编纂思想。在内容上,虽然《合省国说》基本没有超出《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的记载,但是体例的调整,蕴含了编纂者的思想。梁氏撰写的是国别史,首列政治,次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正文反映大事和主要内容,按语进行补充、考证、存疑,或者补叙认为不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梁氏一书,卷一对美国进行宏观介绍,卷二介绍美国的政治概况,卷三述及美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梁廷枏根据论述需要,将裨治文一书内容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学生教育、人才培养同选举、议事政治制度等列;将纺织、火轮船、玻璃器皿、钟表作为新发明等列;将农作物、土产(附禽兽)、森林、矿产资源同列,使读者能够对美国社会不同层面有多了解,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描述,虽然用语不多,却将整个国家的概貌反映出来,做到了“文约而事丰”。

在政治制度记叙上,梁氏也有取舍标准。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梁廷枏也不是一味地推崇。他在著作中全文照引了裨治文书中著录的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17条。但是,对于美国《独立宣言》的全文,他只是进行了概括叙述。文中写道:“随详举其再三请命不得,非复可忍,今议立首领,永不受英吉利节制之故,分诉远近诸国,使知其万不得已。所列款状,大率以其酋近所改例、选官、增禄、调兵、加饷皆不令议于86耆,又武员权过重,纵兵侵住民舍,勒民盗劫别艘,及唆省众与土人相争害,而禁遏新来求寓者,凡十有八条。”注296至于没有全文转载的原因,或可做进一步探析。

要之,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及其后的修订本,对美国发展史做了清晰概述,对晚清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该书刊刻前,也有关于美国的记载。如,谢清高口述的《海录》就有“咩哩干国”和“亚咩哩隔国”的记录,《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也有部分介绍。注297但是,对美国发展史做完整的记叙,应该自《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始。除了梁廷枏外,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中也有对该书的大量引用。注298

至于裨治文在书中对清政府的态度,有学者指出,“裨治文在创作时还有一个深刻的理念,即希望通过这部美国史志来抨击清朝专制的弊政”注299,并以卷之二十七中的“结语”作为例证。笔者对此并不赞同。虽然,作者在文中曾将美国的事情与大清相比附对照,但还不至于敢直接对清政府指手画脚。此书刊刻于新加坡,对它将来的传播“命运”会怎么样都不得而知,“或百年后,流入中土,苟有不耻下观者,故予为之击节设道”注300,更谈不上抨击弊政。此时距鸦片战争还有一段时间,外国传教士是想设法让清政府开放贸易,而不是惹恼他们。故而,裨治文的态度一直也比较谦虚,且稍显恭维,“予虽荒陋无闻,华人多见广识,惟合省地舆土产、人物规条,一切国中事物,尚未领悉于胸中。故予不揣庸愚,略为详说”,“第于未见未闻之辈,未尝无一小补云耳”注301。《中国丛报》是针对外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状况而编纂的英文报纸,发行和销售达到数国和地区,读者群体是外国人。裨治文在《中国丛报》《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上的言行和态度显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