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史学篇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注183作为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在中国报刊史、新闻史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样,它在近代早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史地学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首次将近代报刊与史学联系到一起注184

一、期刊编纂宗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本文为撰述方便,简称为《东西洋考》)英文名为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1833年8月1日(阴历6月16日)创刊于广州,1837年迁到新加坡,1838年9月停刊。曾出版合订本多卷。它的出版和发行过程比较复杂,在广州出版期间由传教士郭实腊注185编纂,署名“爱汉者”,迁到新加坡后由中国益智会负责注186。经黄时鉴搜集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出版,共39期,其中完全重刊的有6期。

关于该刊的编纂旨趣,郭实腊为筹款给在华外国人的宣传材料上有明确的表述,他写道:“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进步并超越无知与谬误之时,即使排斥异见的印度人也开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出版若干期刊,唯独中国人却一如既往,依然故我。虽然我们与他们长久交往,他们仍自称为天下诸民族之首尊,并视所有其他民族为‘蛮夷’。如此妄自尊大,严重影响到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与中国人的交往。……编者用巧妙的手法表达,我们确实不是‘蛮夷’,并用展示事实的手法,使中国人相信他们仍有许多东西要学。”注187郭实腊的目的是想通过输入西方的科技、地理、历史知识,改变中国人对待西方的传统观念,维护在华利益。在《东西洋考》第一期的《序》中,他针对中国读者再次重申了这种想法:“盖学问渺茫,普天下以各样百艺文满。虽话殊异其体一而矣。人之才不同,国之知分别,合诸人之知识,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也”,“结其外中之绸缪,倘子视外国与中国人当兄弟也。请善读者仰体焉,不轻忽远人之文矣……合四海为一家,联万姓为一体,中外无异视。”注188由此可见,郭实腊还是以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说服中国人接受西方的异质文化。

郭实腊有很好的语言天赋,通晓英、德、中、日、荷兰等多种语言。1831—1833年,他对中国沿海进行过多次考察。1832年,他担任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德”号帆船的中文译员。1835年,他担任英国在华商务监督的中文秘书等。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经典有着独到的理解,他一生撰写了85种著作,61种是中文著作。因此,在他主办的这份期刊中,时时处处都显示着他对中国经典的理解和运用。这份杂志每一期的封面上都有儒家思想中的经典句子。例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皇天无亲惟德是依”“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德者性之端也,艺者德之华也”“儒者,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等等。在序、论以及他撰写的评论中也会大段引用儒家经典。在丁酉年正月复刊《序》中,他即引用《论语》《中庸》中大量经典语句。处于新一轮西学东渐初期,这份期刊同后来出版的其他期刊不同,它还很少对中国文化和现实提出批评意见。郭实腊更倾向于发挥中西文化的吸引力,获取更多的读者,这种做法无疑对期刊的发行和反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纪年上,《东西洋考》以中国的皇帝纪年为主,同时也附有西方公元纪年。在内容上,通过对杂志栏目进行分类编纂,涵盖历史、地理、经济、新闻、天文、科技等知识,这些栏目基本固定。每一期《东西洋考》,首篇一般是《序》或《论》,接下来就是对“历史”的介绍,由此也可以看出编纂者对历史的重视。单从史学编纂内容而言,无论介绍上古史还是“中外史记”,编纂者都是为了改变中国人藐视西方及其文化的观念,“展发中国与外国之对联史”,“致明古今中外史记之美”,使人“景仰各国之圣贤者”注189。与此前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比,两种期刊创办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传播基督教已不是这份期刊的主要内容,“解释教义的专文没有了,阐发基督教义已不是刊物的基本要务”注190。《东西洋考》成为由牧师编纂的世俗刊物,它刊登了大量西方文明的知识,成为近代前期中国人了解世界“信息”的一个窗口。注191

二、《东西史记和合》与《史记和合纲要》

《东西史记和合》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1829年在巴达维亚出版的单行本图书,全书40页,该书的英文名为Comparative Chronology。1829年、1833年在马六甲重印,30页。注192《东西洋考》从创刊号起分十一次转载了此书。《东西史记和合》中“东史”即中国史,起自盘古开天地,迄于明亡;“西史”即指西方古代历史和英国王朝历史,起自上帝造天地,迄于英吉利诺曼王朝、安茹王朝。在叙述方式上,上半部分叙述中国历史,下部分对应叙述西方历史。

如记创世之始,上记中国史:“盘古氏,为开辟首君,生于大荒,莫知其始,又不测其终,且言或在位一百年。按天地初分之时,盘古生于其中,能知天地高低及造化之理。故俗传曰盘古分天地。司马迁《史记》不录三皇,以其茫昧,况盘古在三皇之前乎。”下记西方史:“亚大麦,当初神天,即上帝造化天地及造世人,是亚大麦性乃本善,惟有恶鬼现如蛇样,以罪诱惑,故人性变恶,陷于艰苦也。时有神言,必降耶稣,以大功救世,灭绝鬼蛇矣。且龙为蛇类,而世人多惑于龙,视之如神,窃谓自此而起乎?”注193随后,又分列伏羲、女娲、神农、有熊等中国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一一对应西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

中西历史对应的年代分别是商朝对应以色耳神朝;周朝对应以色耳王朝;秦汉对应以色耳王朝和罗马;西汉、东汉、西晋、北朝、隋朝对应罗马王朝和英国撒孙王朝;唐朝对应英国撒孙王朝;五代、宋朝对应英国撒孙王朝、诺曼王朝;宋、元对应英国诺曼王朝;明朝对应安茹王朝。

《史记和合纲要》刊于道光丁酉年(1837)七月号,可以称作《东西史记和合》的补篇。从行文来看,作者很可能是郭实腊本人。在叙述方式上,该文以中国的皇帝纪年为主,介绍了自顺治年间至道光十一年欧洲列国的发展史。涉及英国、法国、荷兰、普鲁士、俄罗斯、西班牙、土耳其等国家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及美洲、非洲的发展情况。如记道光二十一年间,“法兰西民立新主,西班牙兴,土耳其甚衰,意大理北方不悦其地主,勾串作毙,惟耗损而服矣。且俄罗斯之西方有一国称之波林,因世家妄强搅唆,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故国衰矣,俄罗斯军强侵夺三分之二。”注194在欧洲列国到处开垦新殖民地之时,亚洲却还未觉醒。文中写道:“大清年间而四方改变,惟亚细亚大地陆尚不变也。南方之管辖衰弱,欧罗巴人掌之,天下莫不悦服。惟北方鞑子与西域之民素勇猛,现欧罗巴人给戴嚼子,则战策武艺兴焉。诚恐俄罗斯国服之。”注195既概述了东西方两大洲的差异,又介绍了最新的国际形势发展动向。

基督教历史编纂学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根据基督教的原理而撰写的任何历史书籍,“必然是普遍的、神意的、天启的和划分时期的”,作为一部世界历史要追溯到人类的起源,将历史事件归于神意的指示,以基督的诞生为标志,将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同时重视主要历史事件的叙述等。注196《东西史记和合》与《史记和合纲要》显然具备了这些特征,但是作者的撰述思想是否直接来源于这种编纂思想,尚难定论。这两部著作(文章)作为“中文著作中比较叙述中西历史的首次尝试”注197,将具有深远意义。作者将自创世之始至道光年间的中西史事做了简单的比较,克服了历史撰述中的狭隘见识,将中西历史发展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来考察,使阅读者能够改变世界观念,产生了解世界的冲动和欲望。当然,作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文艺复兴、新大陆的开辟、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只是提及,并未展开论述,这不能不说和作者的撰述宗旨及目的有直接的关系。

郭实腊转载《东西史记和合》,也因其与《东西洋考》的创办目的相一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部书符合了杂志创办初衷。如《东西史记和合·序》中所言:“世间之史,万国之记茫也。读者如涉大洋渺㵿,故简删之。与读者观纲目,较量东西史记之和合,读史者类,由是可观之”,“善读者,看各国有其聪明睿知人,孰为好学察之,及视万国当一家也,尽究头绪,则可看得明白矣。”注198正如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回忆录所论:“起草这部书(《东西史记和合》)是为了改正中国人的吹嘘,并且向他们展示在公元四千年前我们也有历史记录。”注199

三、对西方历史观念、历史知识的记述

《东西洋考》刊载的历史内容占了每一期的大部分篇幅,这和编纂者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历史在中国士人、学者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大关系。主办者除了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记叙中西历史外,还对西方上古史、国别史、史学家、英雄人物等做了重要叙述,并对一些问题发表了评论。

第一,对“基督教观念上古史”的介绍。通过《麦西国古史》(丁酉年四月)、《以色列出麦西国》(丁酉年五月)、《非尼基国史》(丁酉年十一月)、《亚书耳巴比伦两国志略》(丁酉年十二月)、《希腊国史略》(戊戌年正月)、《希腊国史》(戊戌年二月)、《犹太国史》(戊戌年三月)、《以色列王纪》(戊戌年七月)、《亚书耳国》(戊戌年九月)等篇章,介绍了以色列、埃及、腓尼基、亚述国、巴比伦、希腊、犹太等国家的历史。关于希腊历史,文中论述道:“希腊人类或托足于欧罗巴东南方,或迁徙于亚细亚西向,沿地中海立国邦。虽创列国,然论其宗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异势,疏密异形,要其本源,则一宗族也。”注200并详细叙述了希腊和特罗呀(特洛伊)的战争及木马计。作者对战争进行了评论:“所述之言美矣,而无凭据,乃何马(荷马)诗翁之文词。”注201作者对西方古史的介绍贯穿了上帝观念,论述中或引用《圣经》的记载,或将国家的建立发展归于上帝的旨意。如,记腓尼基国,“圣书有言明其京师模样,云……”;记亚述国,“皇上帝降临,监人类所建之城塔焉。皇上帝曰民都一心,音语亦同。”注202故而,作者将西方古史称作“基督教观念的上古史”。

第二,对国别史的介绍。《东西洋考》以《志略》的形式报道了一些国家的发展史,有《暹罗国志略》《破路斯国略论》《葡葡牙国志略》《峨罗斯国志略》《法兰西国志略》《荷兰国志略》《瑞典国志略》《大尼国志略》等。注203如,《法兰西国志略》概述了法国的地理位置、物产、军队、贸易等基本情况,以及自汉朝前后至道光十年法国的发展与对外战争。撰者认为,从实力来讲法国位居欧洲第三位。注204

作者还以新闻或者史事、地理介绍的形式,报道了19世纪初期的欧洲、美洲、非洲及其他多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吕宋岛等总论》叙述了吕宋岛上的物产、风俗,西班牙对该地的殖民统治。《论欧罗巴事情》一文,以两人谈话的方式,述说了欧洲发展历程,介绍水路、陆路到达中国的路线,申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往已势在必行,加之“火蒸船”的使用,“欧罗巴人与汉人之往来交接自今以来络绎”,现在欧洲人“权柄日加,寻着新地交接与诸国”注205。《大英痕都斯坦新疆》一文描述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欧罗巴列国之民寻新地论》反映了当时欧洲强国在美洲、非洲、亚洲,特别是中国寻找贸易地方的趋向。注206这些反映欧洲各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际形势变化的信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都是新鲜知识。在论述中,撰述者往往是史地结合,《地理全图之总论》《列国地方总论》以及随书附有的地图《东南洋并南洋图》《大清一统天下全图》《哦罗斯国通天下全图》《北痕都斯坦全图》等,提供了更加清晰的世界地图,便于读者在脑中形成完整的世界画面。

第三,对拿破仑、华盛顿等英雄人物的介绍。这份期刊是较早对二位英雄人物进行叙述的书籍。注207在《霸王》篇,概述了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上台,掌权之后的对外扩张行为,以及最后被流放到非洲西边的小岛上。该篇对拿破仑评论道:“若以拿皇帝(拿破仑)较之秦始皇及元之忽必烈或谓相似,但拿破戾翁乃为霸中之魁也。”注208在1837年十月号、十一月号、十二月号上连载了《谱姓:拿破戾翁》,详细地介绍了拿破仑一生的行为,也指出了他个性中的缺点,“性情好动,贪位爱名”,最后给出评价为:“若论其行藏,可谓出类拔萃,而高超乎众。盖彼实钟山川之英气,而为特异之人也。”注209华盛顿亦在书中多次出现。在1837年五月号中,《论》讲述了美国的建国过程,有对华氏的评论,文中有言:“教授振举国者之君子,称华盛屯(顿)。此英杰怀尧舜之德。领国兵攻敌,令国民雍睦,尽心竭力,致救其民也。”注210在其后的《华盛顿言行最略》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反抗英国独立战争中的领导作用,被选为国家统治者,称赞其“经纶济世之才,宽仁清德遍施,忠义两全之烈士中”独立无比,见识、历练、才能高大。注211作者对英雄人物显然是称赞的,“强夺人之业者,谓之贼;侵地服国脱君者,谓之霸;起兵侵削弄世权者,谓之天下霸”注212。拿破仑和华盛顿都属于一时豪杰之士,他们的事迹也逐渐进入到中国史学家、学者的讨论视野。

第四,对西方史学家的介绍。编纂者力图证明西方诸国并非“蛮夷”之邦,西方也同样拥有灿烂的文化,改变中国人“藐视外国之文法”的观念。为此,撰者对西方文史详加叙述。作者在文中写道:“在周朝共王、懿王之年间,当是之时,希腊民兴,昭揭炳炳煌煌,束手搁笔者滋矣。生疏之题,编百万余言,章句节旨,诗兴大发,作诗一本。纂国史兼诸国之纲鉴。始周朝威烈王年间,超群卓异之史者,系西罗多都、都基帝底、先那奉;开谕民卓异者帝磨士体呢、兼伊所嘉帝;博物君子超群裨拉多,兼亚哩士多帝利。希腊列国衰,罗马国兴。作诗超群者为谓之味耳治兼和喇士,纂史者利味兼大西多;有口才者西细啰;穷理超群者乃西呢嘉、彼利呢二人。……又有千余年,文艺复兴掇拾之,于本经之奥蕴,才学之儒,讲解而补辑之。”注213这一小段文字涉及的史学家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李维、塔西佗、西塞罗等。文中提到了“文艺复兴”,可惜该作者并没有叙述其内容和成就。在文中,作者还讲到西方在历史撰述上与中国的区别,中国重视解经和训诂,“以古者之诗书足意”,而在欧洲“每年各月,日日新撰”,以“尽心原制作新样也”。

第五,具有主题的史论。《论》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居于篇首的位置,今可见其《论》12篇。有些文章属于“论”并处于“论”的位置,名称不以“论”统称。如,乙未年五月《论欧罗巴事情》,就其内容来看,明显地属于评论。每篇论都有清晰的主题,表达一定的目的。癸巳八月之《论》,希望借此“说明白外国事情,令四方君子,通达西洋人之素性动静也”;乙未六月论,谈论西方的“生死”观念;戊戌二月之论,通过对鸟鱼虫繁殖之多,论述“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等。从总体来看,论的目的主要有二:其一,希望中国人能够平等地对待西方人和西方文化;其二,宣扬上帝精神,为宣教服务。在叙述方式上,行文喜用两人谈话或者举例的方式做楔子。在丁酉年五月的《论》中,撰者介绍了一位书生,“甚贪读书,常费精神,希贤希圣,咬文嚼书”,每日只守这几本书藏修而读,而问他“世事学问,难对人言”,而又羞于承认。他对广州的花旗不甚明白,遇到一位通事询问缘由,又恐旁人讥笑他,自称“国名自然可知,但可恨不知其兴”。经过通事之口将“亚墨理驾”(美国)的发展史做了详细叙说。注214这篇《论》既勾画出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只读圣贤书、不关心世事、部分虚伪士子的形象,又通过故事论述了美国发展史。在《论》中,撰者还引用中国史书中的相关论述作论据,以增加文章的影响力。有的撰者批评中国的夷狄论,引用苏东坡《王者不治夷狄论》中的语言,“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也”注215,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和了解。

《东西洋考》还通过不断扩充内容和增加栏目的方式,扩大宣传和影响。有的刊期增加了“市价篇”(贸易)、诗词知识、科技知识、天文知识等栏目。编纂者利用书信、诗作等多种方式来证明西方文明的真实性,可以和中国相媲美。例如,《兰敦十咏》《姪外奉姑书》,以在外的中国人口吻来描述西方城市的发展概况。《兰敦十咏》其一篇为:“海遥西北极,有国号英仑。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意诚尊礼拜,心好尚持经。独恨佛啷嘶,干戈不暂停。”注216对英国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民情风俗、英法关系等做了交待。

总之,作为新教传教士的代表,郭实腊创办的这份期刊所传递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那么,这些信息能否在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产生回响呢,答案是肯定的。据熊月之先生文章,“1834年,这份杂志被带到北京、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散发”注217。从晚清学者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开明士大夫阅读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黄时鉴经过考证认为:“魏源引用《东西洋考》凡13期,文章达24篇”,“若按篇目内容分别计算,《海国图志》引用《东西洋考》的文字达28处。”注218笔者经比较分析发现,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人在著作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引用。士大夫、学者、士子阅读中国历代正史是不可能从“天朝中心观”上升到“中国与世界”观念的,其他诸国历史被置于“边缘”的地位,甚或里面所描写的画面并不清晰,也根本得不到最新的时事知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份杂志通过横向的叙述方式,比较同一时空下的中西历史发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毕竟开其端绪。期刊中对西方上古史、国别史、英雄人物、史学家的叙述,都是新鲜的历史信息。另外,通过国家地理知识的叙述,配之以地图,这些“信息资源”使晚清中国人在时间、空间观念上都有拓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时代的缺憾。郭实腊在这份期刊停刊不久,将期刊中的重要史学篇章结集出版,形成了《古今万国纲鉴》(244页)、《万国地理全集》《犹太国史》(183页)等书,注219同样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西方文明是基督教文明,传播基督教是教徒的使命。在行文中,自然就会有对上帝的感念,“盖所食之饭,所饮之水,皆上帝之恩赐。”但是,这些关于基督教的论说不是国人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