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红分析师荐股,抱得美人归
20世纪60年代,斯坦哈特在3年内读完了4年大学课程,提前从沃顿商学院毕业了。之后,他进入华尔街。这么快毕业,只因为他担心父亲收入无常,学费无法保障,而且早毕业早上班的话,也可以缓解母亲的压力。
进入华尔街之后,斯坦哈特先在卡尔文·巴洛克互助基金里找到一份证券研究的工作,此后在《金融世界》杂志社做了一段时间记者。后来,他又到利布·罗兹证券公司做分析师,能进入这家著名的证券公司,主要因为其沃顿商学院毕业的背景。
这一年,斯坦哈特24岁。这里,成了斯坦哈特的成名之地,更成为他人生与事业真正的起点。
在利布·罗兹证券公司,斯坦哈特干得很愉快。一进公司,他就拿到一份丰厚的薪资,成为故乡同龄人中工资最高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如鱼得水,与上至合伙人下到办公室同事的几乎所有同人,都相处很融洽。
虽然要经常加班,而且有时要熬通宵,但斯坦哈特乐在其中,他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
那些看上去枯燥的资产报表,在他眼里往往能生成一幅幅活跃的公司生产运营实景;证监会档案上的注释与参考,能给他带来很多报表以外的信息。在材料与信息的海洋里,他能勾勒出一家家公司的本来面目,并从中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一开始,公司安排斯坦哈特研究周期性行业,他经常要到底特律的汽车公司调研。他特别擅长将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与实地调研的见闻密切结合,由此准确地推算出标的公司的季报收益。
有一次,斯坦哈特预测了通用汽车的季度收益,结果精确到了美分。这在如今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技巧,也让他非常有成就感。
“通过基本面分析——比如访问管理层和耐心的定量预测——寻找好的投资机会是一个非常让人满足的过程。”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情景,斯坦哈特依然充满自豪。
真正让斯坦哈特走红的是一批喜欢并购的集团企业。其中,他最早调研的一家集团企业叫作海湾西部工业。这家公司的老板叫卢布冬,此人行事古怪,易怒而固执,是一名真正的大亨与赌徒,被称为“疯狂的奥地利人”。奇怪的是,这位粗暴的老板与华尔街来的年轻分析师很谈得来,他向斯坦哈特介绍了自家企业的增长战略,讲述了自己雄心勃勃的收购计划,时而跺脚,时而爆粗口,给当时只有25岁的斯坦哈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调研回来后,斯坦哈特立即写了一份调研报告推荐海湾西部工业。随后3个月里,这只股票的股价翻了3倍。这次荐股,让斯坦哈特在华尔街分析师圈子里声名鹊起。
紧接着,斯坦哈特推荐了一批以并购作为业务增长战略的集团企业,并率先提出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这些股票经他推荐后,股价几乎都暴涨。甚至有的股票因为单边买盘过大,而影响到纽交所次日的开盘。
一时间,斯坦哈特不仅成为利布·罗兹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更成为华尔街最红的分析师。当时,他还不到26岁,称得上是真正的年少成名。
这时候,斯坦哈特已经在华尔街积累了不少人脉,也有了一些积蓄。看着不少客户因为自己的荐股发财,公司也因此赚取大笔佣金,他有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当时,资本市场很红火,不少年轻的分析师与基金经理都有自己创业的想法。斯坦哈特的另两位朋友也有单干的打算,三人一拍即合,共同筹资770万美元,成立了一家对冲基金公司。这家公司以这三人的姓名命名,这就是本章开头提及的斯范博公司。这是他一生独立投资的开始,也是其真正发迹的起点,这一年是1967年。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正在腾飞,斯坦哈特把那个年代称为“一个抢钱的时代”,而华尔街也因此有了“一段兴高采烈的日子”。因此,斯范博公司的诞生可谓正当其时,公司基金首年获利30%,次年获利84%,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仅上涨6.5%和9.3%。
1969年年底,斯范博公司管理的资本已经超过了3000万美元,三位年轻的合伙人都成了百万富翁。
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一时期,斯坦哈特真是喜事盈门。这位年轻的证券分析师,不仅在华尔街声名鹊起、事业有成,还因为才华横溢的荐股表现,赢得一位犹太美女的欣赏,两人结为终生的伴侣。这个姑娘就是他的爱妻朱迪。
说起来,两人还真是结缘于股市。1967年独立创业后,斯坦哈特每天开车去华尔街上班,一路上有几位朋友蹭车,朱迪是其中一位朋友的室友。
有一天,朱迪滑雪时崴了脚,便也搭了斯坦哈特的便车。路上,大家请斯坦哈特推荐几只股票。坐在后座的朱迪,虽然一言不发,却将其中斯坦哈特特别看好的股票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结果他父亲借此大赚一笔,还给她买了生平第一件皮大衣。
这让朱迪父母很欣赏斯坦哈特的才气,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给一位像这位才华横溢的分析师一样的青年金融家。而朱迪的美丽大方、端庄雅致,也迷住了斯坦哈特。单亲家庭长大的斯坦哈特很羞涩,但还是大胆与朱迪约会。几次接触后,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郎有情,妾有意,两人不到一年就谈婚论嫁。1968年4月,斯坦哈特与朱迪在朱迪的家乡举办了婚礼,这段龙卷风般的恋爱终于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