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的元素
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幸福由生活满意度来操作或定义,这与亚里士多德的一元论接近到危险的地步。福祉则可以分为几个元素,可以让我们安全地远离一元论。它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理论,它的五个元素构成了自由人的终极选择。福祉的每个元素本身都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属性:
1. 它有助于福祉。
2. 许多人将它视为终极追求,而不仅仅是获得其他元素的途径。
3. 在定义和测量上独立于其他元素(排他性)。
福祉的五个元素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关系。可以使用缩写“PERMA”来帮助记忆。接下来,我们从积极情绪开始,逐一讲解这五个元素。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福祉理论的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愉悦的人生)。这也是“真实的幸福”理论的第一个元素。它仍是福祉理论的基石,但有一个关键的改变,主观测量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从整个理论的目标降低为包含在积极情绪之中的因素之一。
投入(Engagement)。投入仍然是元素之一。与积极情绪一样,它也只能靠主观评估(“有没有感觉到时间停止了”“你是否完全被任务所吸引”“你是否失去了自我意识”)。积极情绪是享乐或愉悦的元素,包含了所有常见的主观幸福感变量:愉悦、狂喜、舒适、温暖等。然而,请记住,在心流状态中,思想和感受通常是不存在的,只有回过头来看,我们才会说“那很有趣”或“那很美妙”。虽然对快乐的主观感受是在当下,但投入的主观感受只能靠回溯。
积极情绪和投入很容易满足这三大属性:(1)积极情绪和投入能促进福祉;(2)许多人将积极情绪和投入视为终极追求,而不是为了获得其他任何元素(我想要背部按摩,哪怕它不会带来任何意义、成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3)它们的测量与其他元素无关(事实上,的确有一小部分科学家致力于测量这些主观幸福感的变量)。
意义(Meaning)。我将意义(指归属并服务于某种你认为比自我更重要的东西)保留下来,作为福祉的第三个元素。意义有一个主观成分(“宿舍里的彻夜长谈难道不是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谈话吗”),因此它可能包含在积极情绪中。如前所述,主观成分是积极情绪的决定因素。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对自己的快乐、狂喜或舒适不会感觉出错——你觉得是怎样,就应该是怎样。然而,就意义而言并非如此。现在的你可能会认为通宵夜谈非常有意义,但几年后,当你对让你兴奋的东西不再感兴趣,重新想起它来,就会发现,很明显,这一夜只是青春期的一小部分。
意义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状态。从历史、逻辑和一致性的角度出发的冷静、客观的评判,可能与主观判断相矛盾。亚伯拉罕·林肯是个非常忧郁的人,也许在绝望时会认为人生毫无意义,但我们却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意义。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禁闭》(No Exit)可能被他和“二战”后的追随者认为是有意义的,但他提出“他人即地狱”,现在看来是错误的,而且几乎毫无意义。因为如今的人们一致认为,与他人的交往和关系能赋予生命意义和目的。
意义符合这三个标准:(1)能促进福祉;(2)是终极追求,例如,你一心一意地倡导艾滋病研究,会惹恼别人,使你主观上痛苦不堪,并丢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工作,但你仍然毫不气馁地坚持下来;(3)意义的定义和测量与积极情绪和投入无关,也独立于其他两个因素——成就和积极关系。
成就(Accomplishment)。这就是塞尼亚对“真实的幸福”理论的质疑,她认为人们会为了成功、成就、胜利、成绩和掌控本身而追求它们。我逐渐相信她是对的,而且上面两种短暂的状态(积极情绪和意义,或者延伸为愉悦的人生和有意义的人生)并没有包括人们所有的终极追求。另外两个状态也对“福祉”有所贡献,并不是追求愉快或意义的副产品。
成就(或成绩)往往是终极追求,即使它没有带来积极情绪,没有意义,也没有任何积极的人际关系。最终改变我想法的是,我花了很长时间玩复式桥牌。我和许多伟大的牌手打过,其中有些人打桥牌是为了提高能力、学习、解决问题、享受心流。他们享受胜利,也享受失败——只要自己发挥得好——这种心态几乎是伟大的。这些牌手追求的是投入或积极情绪,甚至是纯粹的快乐。也有一部分人打牌只是为了赢。对这些人来说,如果他们输了,无论自己发挥得多好,那都是毁灭性的;反之,如果赢了,那么无论赢的手段有多卑劣,也是好的。有些人甚至会为了赢而作弊。对他们来说,胜利似乎不能带来积极情绪(许多铁石心肠的牌手说获胜毫无感觉,他们只会迅速开始下一局,或是下下棋,等到下一局开始)。此外,这种追求也不会带来投入,因为一旦失败,就很容易使体验无效。这当然也无关意义,因为桥牌不可能是什么远远超越自我的东西。
只为胜利而胜利,也常见于对财富的追求。一些富豪会追求财富,然后将大部分财富捐给他人。约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开创了这一模式,查尔斯·菲尼、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都是拥有这一美德的当代典范。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的前半生创造了大量财富,后半生则忙着将这些钱捐给科学、医学、文化和教育事业。早年的他们为胜利而追求胜利,后半生则创造了意义。
与这些“捐赠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积累者认为,谁在最后积累得最多,谁就赢了。他们的人生建立在胜利之上。失败是毁灭性的,而且他们从不放弃自己手上的东西,除非是为了赢得更多资源。不可否认,积累者和他们成立的公司为许多人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得以谋生、建立家庭、实现自己的意义——但这只是累积者追求胜利的副产品。
因此,福祉理论需要第四个元素:其短期的形式是成就,延伸开来就是“成就人生”,也就是将成就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
我完全知道,几乎没有人的生命中只存在第四种元素(或是其他三种中的一种)。追求成就人生的人,往往全神贯注于他们所做的事情,也常狂热地追求快乐。当他们获胜时,他们会感受到积极情绪(无论多么转瞬即逝),还有可能为更大的目标服务。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中的奥运选手埃里克·利德尔(Eric Liddell)说:“上帝让我跑得很快,当我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快乐。”然而,我相信成就是福祉的第四个基本的、可区分的元素,能使福祉理论进一步阐释人类的终极追求。
之所以将成就作为终极追求,是因为我读过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拜伦·坎贝尔(Byron Campbell)的老鼠实验室工作,当时主流的动机理论是驱力降低理论(drive reduction theory),即动物只为满足生理需要而行动。1959年,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发表了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重新考虑动机:能力的概念》(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认为老鼠和人的行为往往只是为了控制环境,这给整个驱力降低理论泼了一盆冷水。我们当时丝毫没把它当回事,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后,我发现怀特是对的。
成就人生的加入,也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人们追求福祉的方式,而不是规定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加入这一元素绝不等同于推荐大家追求成就人生,也不意味着你应该改变自己通往福祉的道路,就为了更能经常获胜。更确切地说,我把它包括进来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人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情况下会选择追求什么。
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有人曾要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用两个字来描述积极心理学,他回答说:“他人。”
积极很少发生于孤独的时刻。你上次大笑是什么时候?上次感到无法形容的快乐是什么时候?上次感受到深刻的意义是什么时候?上次你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是什么时候?即使不知道你生命中这些高光时刻的细节,我也知道它们的形式:它们发生的时候,周遭都有他人。
他人是处在人生低谷时最好、最值得信赖的解药。因此,我才会批判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观点。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医学人文学教授斯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是我的朋友,他曾给我讲过他母亲的故事。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母亲看到他心情不好,就说:“斯蒂芬,你看起来心情很不好。你为什么不出去帮助别人呢?”波斯特母亲的智慧得到了明确验证。科学家发现,在我们所测试的所有方法中,帮助别人是瞬间提高福祉最可靠的方式。
▷助人练习
“邮费又涨了1分钱!”我大为恼火地说。当时我已经排了45分钟队,距离队首仍然遥遥无期——就为了买100枚1美元的邮票。队伍冷冰冰地移动着,周围的人都很烦躁。终于轮到了我,我买了10张连张邮票,每张都有100枚,总共也就10美元而已。
“谁要1分钱的邮票?”我喊道,“免费送了!”我把好不容易买到的邮票送人了,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聚集在我周围。不到2分钟,大部分邮票都发完了,人们也都离开了现场。那是我一生中最心满意足的时刻之一。
你可以做个练习:找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好事,明天就去做吧。注意你自己的情绪变化。
葡萄牙马德拉岛附近有一座小岛,形状像一个巨大的圆柱体。圆筒的最顶端是一个几英亩的高台,上面种植着最适宜酿造马德拉酒的葡萄。在这个高台上只生活着一头大型动物,就是负责耕地的牛。只有一条路能到达这座高台,它非常蜿蜒崎岖,又极为狭窄。那么,老牛死后,新牛要怎么爬上去呢?原来每头牛都是在小的时候被工人背上山的,然后它要在那里独自耕田40年。如果这个故事触动了你,问问自己为什么。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能让你在凌晨4点打电话倾诉烦恼?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会比那些回答“没有”的人活得更长。发现这一事实的哈佛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认为,被爱的能力是关键。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奇奥波(John Cacioppo)则认为,孤独是一种消极的状态,它迫使人们相信,对关系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根本。
不可否认,是否具备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理论上的问题是,积极的关系是否能作为福祉理论的元素?积极的关系显然满足了元素的两个标准:能促进福祉,并且可以独立于其他元素来测量。但是,我们追求关系是为了关系本身,还是仅仅因为它能带来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成就?如果积极关系不能带来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成就,我们会费心去追求它吗?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想不出一种严谨的实验范式,因为我所知的积极关系都伴随着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成就。不过,最近有两种关于人类进化的论据,都指出了积极关系本身的重要性。
人类的大脑为什么这么大?大约50万年前,原始人头骨颅容量是600立方厘米,现代人则翻了1倍,成了1200立方厘米。对于脑的大小,流行的解释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制造工具和武器,而且必须足够聪明才能应对好物质世界。英国理论心理学家尼克·汉弗莱(Nick Humphrey)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人脑体积这么大,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物质问题。我和学生交谈时,如何才能让玛吉觉得有趣,也不冒犯汤姆,又能在不直接揭德里克的底的同时,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是极为复杂的问题。计算机能很快设计出武器和工具,却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但是人类时时刻刻都在解决社会问题。我们拥有庞大的前额叶皮层,不断地利用其数十亿个连接来模拟社会可能性,然后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因此,巨大的大脑是一个社会关系模拟器,进化出来就是为了设计、执行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
另一个将大脑与社会模拟器联系起来的进化论观点是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辩论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认为个体是自然选择的唯一单位。两位杰出的生物学家——埃德蒙·O.威尔逊(Edmund O. Wilson)和戴维·斯隆·威尔逊(David Sloan Wilson)最近提供了大量证据(虽然两人同姓,但并没有血缘关系),证明群体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单位。他们的证据源自群居昆虫:黄蜂、蜜蜂、白蚁和蚂蚁,它们都有工厂、堡垒和通信系统,主宰着昆虫世界,就像人类主宰着脊椎动物世界一样。社交是已知最成功的高级适应形式。我猜,它甚至比眼睛的适应性还要大。社会性昆虫在数学上最合理的选择机制应该是通过群体,而非个体。
群体选择在直觉上很简单。假设两组灵长类动物都由基因多样的个体组成,想象一下,其中一组是“社会组”,有情绪性的大脑结构,能促进爱、同情、善良、团队合作和自我牺牲等“蜂巢情感”。此外,它们也有认知性的大脑结构(如镜像神经元),可以模拟他人心理。另一组可以称为“非社会组”,它们在认识物质世界上与社会组同样聪明,身体也同样强壮,但没有蜂巢情感。这两个团体现在陷入了一场致命的竞争(比如战争或饥荒),只能留下一个胜利者。最终,赢家一定是社会组,因为它们能够合作、共同狩猎、发明农业。社会组的基因会被保存和复制下来,包括那些产生蜂巢情感的大脑机制,以及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社会性昆虫究竟有没有蜂巢情感,也不知道节肢动物用来维持群体合作的方式是否与情绪无关。但是我们很清楚,人类的积极情绪主要是社会性的和关系导向的。在情感上,我们是群居动物,不可避免地寻求与同一蜂巢中其他成员的积极关系。
因此,巨大的社会性大脑、蜂巢情感和群体选择让我相信,积极的人际关系是福祉的五个基本元素之一。虽然积极关系总伴随着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或成就的好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仅仅是为了获得它们。相反,正因为积极关系是智人走向成功的基本要素,所以进化才让其他那几个元素也参与支持积极关系,以确保我们去追求积极关系。
▷福祉理论综述
福祉是一种构建出来的概念;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福祉,而不是幸福。福祉有五个可测量的元素(PERMA):
·积极情绪(包括了幸福和生活满意度)
·投入
·意义
·成就
·积极关系
没有一个元素可以单独定义福祉,但每个元素都能促进福祉。这五个元素的某些方面可以通过自我报告进行主观测量,另一些方面则可以用客观测量方法测量。
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幸福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可以通过测量生活满意度来定义。幸福有三个方面: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每一个方面都属于生活满意度范畴,并且完全由主观报告来测量。
还有一点需要澄清:在“真实的幸福”理论中,优势和美德(包括善良、社交智慧、幽默、勇气、正直等24种)是投入的基石。当你用最大的优势去迎接最难的挑战时,可以体验到心流。在福祉理论中,这24种美德是五大元素的共同基础,而不只属于投入——最强的优势会带来更积极的情绪、更多的意义、更大的成就和更好的关系。
“真实的幸福”理论只有“良好的感觉”这一个维度,它声称我们选择某条人生道路是为了尽量使自己感觉最好。福祉理论则有五大支柱,它们的基础是力量。福祉理论在方法和实质上都是多元的:积极情绪是一个主观变量,由人们的想法和感受来定义。投入、意义、关系和成就都有主观和客观的成分。人们可以相信自己有投入、意义、良好的关系和高成就,但其实并非如此,甚至可能是自欺欺人。这就导致福祉不能只存在于人们自己的头脑中,它不仅包括良好的感觉,还包括实际拥有的意义、良好关系和成就。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方式是为了尽量得到这五个元素。
幸福理论和福祉理论的差异非常重要。前者认为,我们做出选择时,会估计这种行为能带来多少幸福(生活满意度),然后采取行动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未来的幸福。最大化幸福是个人选择的最终共同目标。正如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所言,这就是个人选择的方式,此外,最大限度地提高幸福感应该成为政府所有决策的黄金标准。理查德是两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和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的失业问题顾问,也是我的好朋友和老师,作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对经济学家来说——非同凡响。他明智地背离了典型经济学家的财富观,后者认为,财富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财富。理查德认为,增加财富的唯一目的是增加幸福感,因此他提出,幸福感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标准,还应成为政府决策的黄金标准。虽然我欢迎这一看法,但这其实是另一种赤裸裸的一元论。我不同意将幸福当作福祉的唯一元素、最终目的以及最佳衡量标准。
本书最后一章是关于福祉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但现在我只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不能将幸福理论作为人类选择的唯一解释。众所周知,有孩子的夫妇比没有孩子的夫妇平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要低。如果进化必须依靠最大化幸福,人类早就灭绝了。所以很明显,要么人类普遍在孩子能否带来生活满足感这一问题上自欺欺人,要么我们就是根据其他标准来选择生育的。同样,如果个人未来的幸福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就应该把年迈的父母扔在浮冰上,任其死去。因此,幸福一元论不仅与事实相冲突,而且缺乏道德。如果以幸福理论作为人生指南,很多夫妇可能会选择丁克。然而,如果我们把福祉的范畴扩展到包括意义和关系,选择生孩子、照料年迈的父母就很容易理解了。
幸福和生活满意度只是福祉的元素之一,它们确实是有用的主观衡量标准,但福祉不能只存在于人类自己的头脑中。如果仅以主观幸福感为目标来制定公共政策,就很容易出现像《勇敢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那样的讽刺结果,政府给民众注射名为“soma”的快乐药来提升幸福感。我们的人生选择会参照多元标准,而不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幸福感,公共政策也是一样。真正有用的福祉标准应该既有主观成分,又有客观成分,包含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关系和成就。
▷以丰盛人生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
“真实的幸福”理论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理查德·莱亚德所说的一样,是增加人生中和全世界的幸福总量。然而,福祉理论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多元的,二者的差异很重要:福祉理论是为了提高人生中和全世界的丰盛程度。
什么是丰盛(flourish)?
剑桥大学的费利西娅·赫珀特(Felicia Huppert)和蒂莫西·索(Timothy So)定义并测量了23个欧洲国家的丰盛程度。他们对丰盛的定义符合福祉理论的精神:要丰盛,个体必须具备以下所有“核心特征”和三个以上“附加特征”。
丰盛人生的特征
他们在每个国家统计了2000多名成年人的以下各项福祉指标,以了解各个国家公民在丰盛方面的表现。
关于丰盛人生的各项特征的解释
得分最高的是丹麦,33%的国民生活丰盛;英国的这一比例约为丹麦的一半,18%的人生活丰盛;而俄罗斯则得分最低,只有6%的国民生活丰盛。
欧洲各国丰盛人生调查结果
这一研究引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登月”目标,这是最后一章的内容,也是本书真正的目标。随着我们测量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关系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严格测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一个公司里有多少人处在丰盛状态,可以严格测量一个人在人生的什么时候能丰盛蓬勃,可以严格测量慈善机构是否真的让受益人走向丰盛,也可以严格测量学校制度是否有助于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公共政策只遵循测量数据,而从前的我们只考察金钱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因此,政府的成功只能通过它创造了多少财富来量化。但到底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呢?在我看来,财富的目标不仅是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创造丰盛。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诘问公共政策,“如果不建造公园,而是新建一所学校,能提高多少丰盛度?”也可以问,“麻疹疫苗接种计划是否比同样昂贵的角膜移植计划更有助于丰盛?”“通过给家长补贴,让他们有时间在家照料孩子,能增加多少丰盛度?”
因此,福祉理论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衡量和构建丰盛人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问,什么真正能让我们幸福?
(1) 桥牌的明手方要将自己的牌摊在桌上给其他人看,明手必须听从搭档的指挥出牌。——译者注
(2) 德里有过长期种族、宗教、民族冲突问题。——译者注
(3)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在这里代指圣人。
(4) 南斯拉夫前总统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sevic),在这里代指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