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四年(蜀建兴八年 吴黄龙二年) 公元230年
1 董遇为魏大司农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及建安初,王纲小设,郡举孝廉,稍迁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委政太祖,遇旦夕侍讲,为天子所爱信。至二十二年,许中百官矫制,遇虽不与谋,犹被录诣邺,转为冗散。黄初中,出为郡守。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农。数年,病亡。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无传其朱墨者。其著有《周易注》十卷,见《经典释文·序录》、《旧唐书·经籍志》,《经义考》卷九,《隋书·经籍志》云:十卷。《春秋左氏传章句》三十卷,见《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马国翰辑有《周易董氏章句》一卷,《春秋左氏经传章句》一卷。
[文献]《三国志》卷十三《王肃传》裴注引《魏略》,《经义考》卷九。
案:据《三国志·王肃传》,明帝时,董遇入为侍中、大司农。据《汉晋学术编年》考证,明帝时期,常林为大司农,太和二年梁习为大司农,四年薨。后期裴潜、赵俨为大司农,则董遇为大司农当在此之间,故系其事于此。今从其说。
2 魏明帝下诏课试郎吏博士
太和四年春二月壬午,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文献]《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又见《三国志》卷十四《董昭传》,《三国志》卷九《曹爽传》。
案:公元230年,明帝下诏课试郎吏博士,罢退浮华不务道本者。夏四月,明帝下诏制礼作乐,置崇文观。景初年间,明帝又下诏尊儒贵学,要求科郎吏从光禄勋高堂隆、散骑常侍苏林、博士秦静,分受四经三礼,主者具为设课试之法。但是这些尊儒举措最终都无果而终。
3 吴立都讲祭酒
黄龙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
[文献]《三国志》卷四七《吴主权传》。
4 王肃上疏宜遵旧礼
太和四年王肃上疏:“宜遵旧礼,为大臣发哀,荐果宗庙。”事皆施行。又上疏陈政本曰:“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禄厚,则公家之费鲜,进仕之志劝。各展才力,莫相倚仗。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能之与否,简在帝心。是以唐、虞之设官分职,申命公卿,各以其事,然后惟龙为纳言,犹今尚书也,以出内帝命而已。夏、殷不可得而详。《甘誓》曰‘六事之人’,明六卿亦典事者也。《周官》则备矣,五日视朝,公卿大夫并进,而司士辨其位焉。其记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及汉之初,依拟前代,公卿皆亲以事升朝。故高祖躬追反走之周昌,武帝遥可奉奏之汲黯,宣帝使公卿五日一朝,成帝始置尚书五人。自是陵迟,朝礼遂阙。可复五日视朝之仪,使公卿尚书各以事进。废礼复兴,光宣圣绪,诚所谓名美而实厚者也。”
[文献]《三国志》卷十三《魏书·王肃传》。
5 锺繇卒
锺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魏著名经学家。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初建,文帝为太子时,曾赐繇“五熟釜”,并在釜上铭刻文字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锺,实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吊,谥曰成侯。陈寿评曰:“锺繇开达理干。”《三国志·裴潜传》裴注引《魏略·列传》:“司隶锺繇不好《公羊》而好《左氏》,谓《左氏》为太官,而谓《公羊》为卖饼家,故数与严幹共辨析长短。繇为人机捷,善持论,而幹讷口,临时屈无以应。繇谓幹曰:‘公羊高竟为左丘明服矣。’幹曰:‘直故吏为明使君服耳,公羊未肯也。’”《世说新语》卷一刘孝标注引《魏志》曰:“繇家贫好学,为《周易》《老子》训。”又《三国志·锺会传》云:“十四诵成侯《易记》”。《补三国艺文志》卷一:“《锺繇易记》,见《锺会传》注引会母传。又《世说》卷一注引《魏志》曰:‘繇家贫好学,为《周易》《老子》训。’今《魏志》无此文,当是《魏书》或《魏略》之讹。”锺繇所著《易记》本传未载。锺繇两子锺毓、锺会均有易学著作。锺毓字稚叔,有《难管辂易义》,见《管辂传》;锺会有《周易尽神论》、《周易无互体论》。
[文献]《三国志》卷十三《锺繇传》,又《三国志》卷三《明帝纪》卷三:“(太和四年)夏四月,太傅锺繇薨。”又《三国志·裴潜传》裴注引《魏略·列传》。
6 张裔卒
张裔(165—230),字君嗣,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幹理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后以裔为益州太守。闿遂趑趄不宾,送裔于权。章武二年(223),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后加封辅汉将军。蜀建兴八年卒。张裔博涉《史记》、《汉书》,治《公羊春秋》。
[文献]《三国志》卷四一《张裔传》
7 何宗卒
何宗,字彦英,蜀郡郫县人,蜀中大儒。其生年不详,活跃于东汉末年至蜀汉初期。何宗少时拜广汉人任安为师学习《诗》、《书》、《礼》、《易》及图谶、天文推步之术。刘璋时,为犍为太守。先主定益州,领牧,辟为从事祭酒。后援引图、谶,劝先主即尊号,践阼之后,迁为大鸿胪。建兴中卒。失其行事,故不为传,涉猎甚广,博学多识,擅长治学教礼,在蜀汉建立礼制,使蜀中民风大化。
[文献]《三国志》卷四五《蜀书·杨戏传》引《季汉辅臣赞》,陈寿自注云:“何彦英,名宗。”又《华阳国志》卷十:“何宗,字彦英,郫县人也。通经纬天官,推步图谶。知刘备应汉九世之运,赞立先主,为大鸿胪,方授公辅,会卒。”
案:何宗生卒年不详,据《三国志》“建兴中卒”,故系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