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宰执天下,截胡可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0章 学手艺

此时,林祥正忙于开源节流。捐资终有耗尽之时,且时日无多,他必须为官府寻找新的财源。他雄心勃勃,计划众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银两的支持。...

水泥虽可售卖,但他自身需求尚难满足,故不可轻易出售。林祥巡视霖海府一圈后,选定了一块地界。

此地距城门不远,原有许多百姓在此摆摊设点,售卖农家产物,秩序混乱,影响居民出入。林祥决定将此片区域的民居拆迁,规划为商业区。

如此黄金地段,如今却是贫民窟,不加以利用实在可惜。拆迁后的居民,将被统一安置在新建的二层小楼中。

他先建造了一栋样板房,只要居民同意置换,签字后便可立即入住。原本居住于此的多是生计艰难的百姓,虽新居面积略小,但毕竟是坚固的二层砖瓦房,自是欣然接受。

?能抵御风雨、一眼望去便能知晓能传承数代乃至百年的砖瓦房!

比起他们原先的破旧小屋,不知强了多少倍!

……

在林祥大刀阔斧推进建设的日子里,他的手下们已然习惯了这股忙碌的节奏。

他们虽料到同知大人年轻有为,必不甘于平庸,定会力求有所作为,却未曾想他竟能如此雷厉风行,掀起一番建设狂潮!

姚通判自觉在任多年,所处理的公务也不及这短短数月之多。每日从晨光初现便忙碌至夜幕降临,深夜时分仍在衙门内埋头苦干。

提早离去?

上级仍在兢兢业业,他又怎能安心离去?

他已然记不清上一次与小妾品茶、享受红袖添香是何时了!

其他消遣更是无从谈起,因他早已精疲力尽。回到府邸后,简单洗漱一番便沉沉睡去,昔日难以入眠的困扰竟也烟消云散。

那些县令们同样苦不堪言。同知大人时常召他们前往府城,汇报各自县域的人口、田地、税收等详尽数据,要求之严格,令他们每次前来都倍感压力。

诸多事务他们原本并不熟知,只能临时抱佛脚,却往往在被询问时支支吾吾,无言以对。

他们首次对过目不忘的能力感到厌烦。

他们已记不清上一次是何时,但同知大人却了如指掌,一旦发现数据前后矛盾,便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令他们只能汗流浃背地返回,继续核实。

他们对前往府城已产生了心理阴影。

然而,若偶尔大人未召他们同行,而是单独召见了他人,他们反而更加忐忑不安。

是否他们犯了什么过错,导致大人对他们心生不满,故意将他们排除在外?

那红薯虽未到收获之时,真假难辨,但那条路却已赫然在目,清晰可见。

水泥的妙用无穷,不仅可用于修路,还能建造房屋、修缮城墙,甚至加固河堤,兴修水利。

将这些落到实处,便是实实在在的功绩!

暂且不论那份情怀,谁心中没有升官发财的梦想呢?而眼下的形势,似乎让这个梦想触手可及!

孙明义出身贫寒,乃一介穷秀才。

他的祖父曾是位老童生,数十载寒窗苦读却未能通过府试,最终心灰意冷,在村中开设私塾,以教授蒙童为生。

他期盼着儿子能够超越自己,青出于蓝,但终究未能如愿。然而幸运的是,他有个聪慧的孙子——孙明义。孙明义在二十一岁那年便考中了秀才,超越了祖父,更得以进入府学深造。

这本是喜事一桩,却也给家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家中人口众多,田地却寥寥无几,供他读书已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况且家中唯有他一人具备读书的天赋,其他弟弟妹妹虽也到了婚嫁之年,却因家境贫寒而难以筹措嫁妆。家中田地不过几十亩,每年结余的银两寥寥无几。因此,孙明义平日里生活极为节俭,还时常主动寻找各种创收之道。

他之前最常做的便是抄书与代人写信。

虽也有其他赚钱的门路,但他仍需专心学业,不敢分心。他曾有过其他打算,却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他们都指望着他能够考中举人,从而光宗耀祖,改变家族的命运。孙明义自己也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因此,当同知大人莅临府学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机遇的降临。尽管同知大人造访不频,但他慷慨捐赠的书籍却成了孙明义的宝藏,涵盖了水利、数学、农业等多个领域,且这些书籍数量颇丰。翻阅之际,他心中不由一动,特别挑选了水利类的书籍深入研读。待同知大人再次莅临,他鼓起勇气,就水利问题虚心求教。一番问答之后,大人竟提议让他参与河图的绘制,并以此为基础,规划霖海府的水利未来。...

孙明义按捺住内心的激荡,欣然应允。

他虽有所预料可能会被选中参与河图之事,却未曾想到同知大人竟如此信任,直接将规划新河道的重任托付于他。

他深知,这或许只是一次试炼,大人的采纳并非板上钉钉,但假使他表现得足够出色……

是否就能赢得同知大人的青睐?

他首先完成了一个区域的河图初稿,经由大人审阅通过后,正式获得了这份差事,还有幸与两位同窗并肩作战,担任助手。

孙明义的待遇颇为优厚,月薪一两半银子,外加每日二十文钱的餐食补助和同样数额的外勤补贴,合计每月可达二两七钱之巨。

工作虽辛苦,需顶着烈日穿梭于山野河流间,不过短短数日,皮肤便晒得黝黑,但他们有幸能在大人闲暇时请教疑难问题,学业上的困惑也能得到大人的悉心指导。

府学的师资力量原本令孙明义颇为满意,举人出身的夫子们学识渊博。然而与同知大人相比,夫子们的光芒似乎略显黯淡。

每当府学有人发问,不仅学生们聚精会神,连夫子们也受益匪浅,侧耳倾听。

同窗们各有使命,有的被分配去修路做杂役,有的则在衙门里跑腿,后者尤为让人艳羡,因为能更多地接触到大人。

他们无法像往常那样频繁上课,府学常常人员不齐,但夫子们并未提出异议,因为他们自己也被分配了任务。大家都忙碌不堪,不过总有夫子留守府学,也总有学生完成任务后返回学习或休憩。

他们努力在学业与差事之间寻找平衡。

说来也怪,尽管他们在其他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学业并未因此荒废,反而对往日熟读的内容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孙明义心想:这或许就是同知大人独到的教育方法吧!

府学的学生们对同知大人多怀敬仰,但私下里也不乏质疑之声。

“哪有什么清官,不过是新来的做做样子罢了。”

“拆迁?你们好好的家业,怎能轻易让出?说不定就被官府私吞了。”

“要拆我家,我绝不答应。”

“说什么安置房在后面,那都是骗我们的,你真信官府的话?”

王保柱的家首批被划入拆迁范围,面对这些质疑,他迟迟不敢签字。

而第一个签字的,竟是一对孤儿寡母。秦娘子的丈夫去世后,小叔子觊觎其房产,屡次骚扰,逼她改嫁,意图独占房产。甚至她的公婆也开始动摇。

这房产原属她亡夫名下,如今恰逢拆迁,她咨询了识字之人,确认契书内容与布告相符后,询问衙门能否将房产转至她十一岁的儿子名下。

衙役点头应允,秦娘子一狠心,率先落下笔迹。

作为首位签约者,她享有优先选房的权利。

秦娘子便携子前往后方两百米处的一排小楼细细打量。

这些楼房均为二层结构,外观相似,内部却各有千秋,有的为单一居室,有的则上下分层,前堂后厨。依据他们家的面积,可换取两层一室一厅或一间两室一厅的户型。

母子俩均倾向于双层设计,最终选定了靠近楼梯的边角房间,空间更为宽敞,且紧邻洗浴设施。

另一侧的房间面积亦不俗,但靠近公厕,他们担忧异味侵扰。

房屋外墙与内壁均为青砖筑成,门窗尚需自备,但这对母子已极为满意。

他们原先的住所虽在邻里间不算狭小,却因年久失修,每逢雨季或雪天便苦不堪言。搬入这砖瓦房,他们终得安心。

契书到手,母子俩立即请识字之人审阅,确认房产归于儿子名下,秦娘子这才如释重负。

随后,她的契书引来了邻里们的围观。

“此事当真?”

“名字没写错吧?”

秦娘子心中的大石落地:“千真万确,我已向秀才求证过。你们也快些应承吧,早签早选,晚了可就没好位置了。”

王保柱紧随其后,成为第二个签约者。

他家宅邸较秦娘子更为宽敞,因此选中了中间的两层两室一厅,家中便有了四间卧室。若将来人口增多,二楼还可改造出额外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