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玉蜀黍*
干叶类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味甘平,调中开胃。磨为面,蒸麦面者少加些须,则色白而开大。根、叶煎汤,治小便淋沥砂石痛不可忍。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
【诠释】
玉蜀黍,名见《本草纲目》,亦名包谷。茎高2~3米。叶长而大,呈披针形,互生。7~8月间茎顶生雄花穗似芒而大。叶腋生花穗,包着数片大形的苞,有红色的毛状花柱透出苞外。学名Zea mays,一年生草本,中美和南美原产。果实供食用。
《王祯农书》和《本草纲目》都说蜀黍“种来自蜀”,因而得名。蜀黍在先秦和两汉文献中均无记载,最早是见于张华《博物志》(三世纪)和陆德明《尔雅·释文》(七世纪),故不能不信其有据。至于蜀黍是否是在三世纪传入我国以及是否是先传入四川,尚待进一步考证。
玉蜀黍传入我国时代更晚,故本谱仍未用此名。但在十六世纪传到杭州以前,已在别处栽培了一个时期,这是可以肯定的。
由于蜀黍、玉蜀黍能耐旱,适应性强,故产量高。除充作粮食外,还可用来酿酒,兼充家畜饲料,自子实至藁秆皆无弃物。又由于这两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和时间大致相仿,故在不同地区常互为增减。蜀黍、玉蜀黍分布全国,是夏季旱物中的主要作物,栽培面积亦日益广阔。
古人对蜀黍、玉蜀黍的栽培方法和今日相仿,一般同于粟谷。对于蜀黍,不宜重茬,秋耕要深,春播要早,不宜深播;要多耘多锄,壅土根。对于玉蜀黍,宜加灌溉,留存穗中部子粒做种,如发现品种退化,需要换种,等等。这些内容在许多文献中,如《王祯农书》、《农蚕经》、《马首农言》、《齐民要术》等都有论述。
*由于玉蜀黍品质形态都好,最初传入时曾经进御,因而当时称为御麦。本谱曾经以御麦之名,将其列入大麦之后,作为附录,今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