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从种田开始逆袭](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39/53137439/b_53137439.jpg)
第45章 各司其职
林生照例起得很早,农村早六依旧挡不住手脚不停地忙碌。
先到院内查看了孙大柱、刘小虎负责的护堤队伍,再与李洪昌商议重新配置劳力。
昨夜天降过一场微雨,让地表稍稍潮湿,他生怕乌窟洼那侧竹桩没打牢,被雨水浸松。
此外南坡红薯已经到了关键节点,再迟几天可就该收了,绝不能再耽误。
眼下林生一人分身乏术,恨不得一天当做两天用。
院角的小木凳上,宋雯雯和沈兰正一左一右抱着画板和笔记簿,小声交流着什么。
二人都是在文艺汇演时尽了力,如今回到村里,却又投身日常农事辅助之中。
沈兰专攻地形图绘制,宋雯雯则帮林生整理记录和编写一些数据表。
谁也没想到,这两个安静的姑娘在贫瘠的柳家湾里能发挥如此作用。
“兰姐,你帮护堤那边画图,我是不是去南坡记录红薯生长数据?”宋雯雯抬眼问。
沈兰轻轻点头:“也好。你向林生要点指标清单,按他指定的方法去看叶面或根块大小。我这边等会儿要再和孟菲他们汇合,看看乌窟洼环护完成到什么程度。”
刚说到孟菲,不多时她便出现在院里,腰间束得紧紧,凸显修长身形,面色依旧冷峻。
她扫了众人一眼,开口就带着命令式口吻:“林生,你带谁去南坡?护堤那边我和李洪昌先过去盯。”
顿了下,她又看向沈兰和宋雯雯:“你们两位自己分配好,不要等到人手不足才来通知我。”
沈兰微微颔首:“好,我去乌窟洼。”
宋雯雯轻咳一声:“那我就跟林技术员去南坡?”
孟菲没有反对,只冷冷地“嗯”了一声,接着抬腕看了看旧手表:“别浪费时间,尽快动身。”
这副作风社员们已经暗暗习惯了。
林生与宋雯雯对望一眼,一个温和微笑,一个轻轻点头,便领了三四个人往南坡方向走去。
上路后,林生边走边听宋雯雯向他请教:“林技术员,我记录红薯数据要注意什么呀?我看你从前写的笔记里提到看薯块大小、藤蔓密度?”
林生拍拍她肩,神色认真:“对,一个是抽查几垄,看薯块在泥土里的形状和大小,另一个是看叶子是否发黄或虫咬。尤其最近雨水虽不多,但有时闷热易生虫害。你把数据记下来,回头交我,我再整理给孟菲看,让她放心南坡不是白投入。”
宋雯雯双眼闪亮地“嗯”了声,握笔的手越捏越紧,显得干劲十足。
另一头,沈兰随孟菲和护堤队走向乌窟洼山道。
画板乃是沈兰的标志性工具,她一直随身携带,脚步轻快却带着谨慎。
孟菲偶尔回头看她:“今日不带太多东西啊?”
沈兰抿嘴笑:“画板和炭笔就够了,别的留给刘小虎他们搬。”
孟菲轻哼一声:“虽然你是知青,但该做的力气活还是得做,这地方可没有那么多娇惯。”
语带冷厉,却并非真想苛责,只是她惯于这语调。
沈兰柔声回道:“明白,我先把示意图画完,再去帮他们挖坑也行。”
旁边社员听了又好笑又敬服,对这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女同志也不免生出好感。
林生和宋雯雯那队再走半个时辰就到南坡,秋日阳光下,红薯田显现出浅黄绿相间的层次。
宋雯雯顿时在笔记里写下印象:“藤蔓整体颜色:微黄”,然后蹲下身查看植株根茎,“林技术员,你看这里叶片发白,会不会是虫咬?”
林生让孙大柱把土浅翻一点,蹲下去仔细看了看:“应该只是干旱带来的叶脉变色,还不算严重。”
宋雯雯低头专注记录,脸上带着少有的认真表情,连林生都忍不住想笑。
这姑娘以往若是没事,就爱坐在文艺排练人群里或帮沈兰打下手,如今居然学会跟农技挂钩了。
宋雯雯转头瞧见林生笑意,也尴尬红脸:“别笑我,记个数据不难吧。”
林生赶忙收敛,轻拍她肩:“没笑话你,干得好。”
两人带着壮劳力又去浅挖几处样本。
见到土层里有若干椭圆的块茎,大约拳头大小,表面细腻,确是生长不错。
宋雯雯惊喜得眼里闪光:“哎,真的看上去比村里旧田的红薯大一些,这能吃吗?”
林生笑:“还没到最佳收割期,再等几天让它长足,保证产量。这也是我坚持深翻和草木灰改土的效果。到时南坡一收,还真能惊喜不少。”
宋雯雯抬头四望,秋风吹过,稻草飞舞。
这南坡曾是柳家湾最看不起的“死地”,如今却在六十年代缺衣少食的大背景下显现活力。
“孟菲同志先前怀疑你乱搞,如今这场景看来要脸红了。”
林生眨眼:“那也要秋后证实,别急。她也是为村里打算。”
另一边,乌窟洼那头,沈兰坐在山道边缘支起画板,对着石崖下方一段堤脚快速勾勒竹桩、铁网与水面之间的距离。
旁边协作的人呼喊“桩深度够吗?”
她嘴里答:“等我画完,我再测下。”
表现出难得的沉着。
孟菲则站在稍远处,只是紧盯社员们搬运铁网,一见有人动作粗野,立刻喝道:“小心别撕破,坏了可不好修!”
护堤的进度不算快,但井然。
中午时,社员在山坳处支起临时灶,一口破铁锅煮着杂粮糊糊。
沈兰和孟菲抱着碗蹲在一块石头上吃,几个大老爷们也围成一圈,边吃边聊“昨夜总算睡个好觉,比汇演那会儿轻松多了。”
孟菲偶尔抬眼看沈兰,语气带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你这次图绘得还挺快,下午就能把下段也画好么?”
沈兰先是一怔,随即含笑:“还能再快点,我吃完就继续。”
下山时已是日落前,沈兰把新画好的标示图交到孟菲手上:“明早再来施工时,参照这几条线,下段就不会出错。”
孟菲低头细看,点头赞许:“不错,挺条理。”
言罢也再没多言,只叫大家收队返程。
几个壮劳力背着扁担、竹筐,筋疲力尽却收获满心安慰。
堤快完工了,柳家湾有救。
回村路上,正好与林生和宋雯雯那拨人碰上。
宋雯雯一见沈兰,兴奋地迎上:“你们护堤顺利?我那边记录红薯数据,似乎不错,林技术员说比之前估计的还好。”
沈兰脸上浮现温柔微笑:“那真是好消息。等收成时,孟菲看了也该放心。”
林生在一旁乐呵呵:“对,看样子南坡非但不浪费劳力,可能还会给村里来个惊喜大丰收。”
孟菲听到他们一言一语,表情依旧冷峻,却没反驳,只在鼻尖轻轻哼道:“待真正收了再说吧。”
两股队伍在半山腰汇合,浩浩荡荡下山,回到村时天色逐渐幽暗。
李洪昌看他们归来,眼中又浮起欣慰笑意:“好啊,好啊。乌窟洼和南坡都在好转,咱柳家湾忙归忙,总算还顺。”
社员阿福笑嘻嘻:“过几日就是秋后收成,咱不定能比往年多拿好几担粮。”院子里瞬间洋溢着充满干劲的气息。
沈兰和宋雯雯各自抱着图纸与记录簿,在大队部小桌前简单合并一下。
一个写“红薯藤蔓数、薯块大小统计”,一个画“护堤段落图”,这对比鲜明的资料放在一块,映出了柳家湾努力的多样化。
孟菲在旁看着那两份资料,难得地笑了笑:“你们都干得好。不过别太乐观,万一秋天雨水过大,堤就得经受考验。”
林生用力点头:“嗯,我明白,会谨慎。”
场面里带着轻松,却也夹杂一股对于明日未知的压力。
晚饭时间,院里点着那盏煤油灯,光线昏黄却让这辛劳一日的村人聚拢来喝点稀粥、啃糙饼。
几个少年端着碗还边吃边跑,看样子似想再去玩儿片刻。
壮劳力则抱怨腰酸腿痛。
李洪昌咂巴着烟斗,心中乐得讪笑:“待收成一出来,真要给林生、沈兰、宋雯雯他们发点好处啊。”
沈兰吃完饭后,本想去看看沈雯雯的笔记,但瞧见对方正拿着毛笔抄些字,表示还要做详细归类,不便打扰。
林生又被孟菲叫到屋里谈工程细节,剩下沈兰只好回宿舍歇息。
她翻开那卷画得差不多的乌窟洼全貌图。
若这堤能彻底建好,柳家湾明年收成必定更好,再加南坡红薯,或真能脱困。
一想到这里,她不禁微笑,心生些许暖意。
大队部的屋子里,孟菲坐在桌前,灯光映得她脸庞半明半暗。
林生对着她报告今日乌窟洼的成果,边说边指点地图:“只剩下尾端十多米护网没铺完,明后天若不下雨,就能搞定。”
孟菲点头“好”,想了片刻又加一句:“看来离完成不远了,你那伤务必别再拖,接下来应该更轻松。”
话里关怀与果决并存,林生轻笑:“哪敢懈怠呀,这可关系全村未来呢。”
院外夜风拂过旧门板,发出吱呀声响。
回到宿舍的林生坐在硬床上,揉揉发热的额角,脑中却满是今日南坡与乌窟洼的种种图景:沈兰绘图的认真,宋雯雯记账的灵动,孟菲仍旧那副“见不得马虎”的面孔。
以及阿福、刘小虎、孙大柱等淳朴劳力的辛勤奔忙……
“这样的齐心合作,不论何时,也是一种奇迹吧?”
沈兰在宿舍里将画纸合上,闭起眼困倦渐浓。
脑海里浮现白天在山洼里,看见林生额头伤处还隐约淌汗,她也想多帮他分担,却毕竟力气有限。
再想起宋雯雯忙着笔记,为何自己不与她搭个手?
明日再议吧——她这样想,眼帘也缓缓合上。
宋雯雯那厢,被昏黄灯火笼罩,她手执毛笔在纸上仔细做红薯田的生长记录:“样本:茎长平均42cm,薯块初测重约1.1斤……”
时不时放下笔,脑中回味林生教她的要点。
孟菲依旧伏案于大队部宿舍另一隅,算着材料和粮票,偶尔想起白日里林生他们扶着铁网忙碌,沈兰钻在石崖画图的画面,嘴角微不可察地扯起。
林生的这些土办法却也非一无是处。
她再次咬了下笔尾,只要能让柳家湾发展,她就愿意配合,雷厉风行如她,也悄悄生出欣赏与柔和之心。
夜幕沉沉,煤油灯在墙壁上投出摇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