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从种田开始逆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7章 月光爬上房檐

入秋的阳光沉沉落在南坡那片红薯地上,泥土泛出轻微的白色裂纹。

林生早上一到,就让宋雯雯和几名社员先把土壤表面松一松,别让薄壳似的干层阻碍了通气。

他自己拎着锄头,视线却不时落在田垄里,眉头微紧。

“咱要不要浇些水?”宋雯雯抬头喊道。

她脚底踩着一堆杂草,日光下显出一脸麦色,仿佛因连日奔波早已不再稚嫩。

林生放下锄头,轻轻拍去额头的汗珠,嘴里说着:“先别急,”

可其实脑海里却飞快调用那份感知。

他蹲下身,手掌轻轻贴着土面,眼前映现了一块淡蓝色面板:

土壤水分:25%(偏低)

土壤肥力:★★★

微量元素:缺钾迹象

建议:再灌一次稀释粪水,适度补钾

林生脑中微感惊讶:看来前些日子的肥料勉强够,但缺钾已经凸显。

若再缺几日,薯块长势可能受影响。

稳了下心神,才直起腰对宋雯雯等人说:“我刚看了土壤,干了不少,而且可能需要补点肥。不如这样,先浇水,然后再想法子加点草木灰和粪液。”

宋雯雯顾不上多想,立刻招呼两个壮劳力:“阿福、老张,你们去提水,顺带把上次发酵的粪桶抬过来。”

两人应声跑开,剩下社员则继续翻土除草。

林生一边捏了捏指头,这金手指终究帮了大忙,否则自己还得挖土来看细微差异,也许会来不及。

正愣神间,宋雯雯凑近些,带着好奇:“你怎么这么笃定要补肥?我看藤蔓貌似也没枯。”

林生笑了笑,掩饰道:“多年的经验,瞧这叶子边缘色泽有点发白,就猜它缺养分。”语气自然带上一股淡然。

宋雯雯瞪着林生,却也看不出猫腻:“还真是细腻。”

等阿福和老张抬来了粪桶,这一桶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发酵粪水,让周围人捂鼻皱眉。

不过这也是六十年代常见的“有机肥”——既无高级化肥,也买不起稀罕药剂。

林生让他们先舀一小半到另只桶里,再兑井水,“别太浓,否则烧根。大伙儿再用瓢均匀泼洒在根部,不要直接浇叶。”

阿福咧嘴:“这活好臭啊。”可也没办法,硬着头皮把粪水往根部浅沟里倒。

宋雯雯在一旁掩鼻连声提醒:“别溅上叶面,否则会灼伤。”

林生则在后面稳住桶边,一边观察秩序,一边用心暗暗思忖。

再浇个一两次,应该能把钾元素缺口补上。

到那时,红薯产量就能提升一个台阶。

想到这里,林生眸子里闪过一丝兴奋——若县里人真见到“荒地翻倍产量”,想必日后干活也会更积极。

日头上升到头顶,热气蒸腾,社员们顶着汗水忙碌不止。

有的挑水井来回跑,有的蹲在垄沟改水流向。

到午后,林生估摸完成大半施肥浇水任务,便喊停:“行,先歇会儿,下午再看土里吸透没。”

大家这才端起随身的干粮和水杯,在树荫底下凑成一圈。

林生坐在石头上,宋雯雯在他旁边,两人对着笔记小声谈起“接下来几天还该做什么”。

附近不远处,阿福瞅着他们认真商量,暗地里打趣说:“嘿,这俩文艺汇演时多厉害,如今对南坡也这么上心。”

另有社员感叹:“昔日不受重视的南坡,眼下像宝地。”

宋雯雯并没注意别人目光,只听林生嘱咐:“明后天再灌一次水,看气温而定。若真的秋雨提早来,更好省力,要是不来,就得再费工。”

她写在纸上:“好,我记下。有啥异常我再告诉你。”

完毕后,抬头迎着林生笑笑,嗓音清脆:“我挺期待县里干部看到这些蜕变。”

与此同时,在乌窟洼山洼那边,沈兰跪坐在湿滑的石崖边缘,把画板架在膝盖上,正在仔细描绘一条新铺完的铁网位置。

那地方地形险要,若不是她脚上包着粗布鞋防滑,还真不好立足。

孟菲绕到她身后,听见沈兰自言自语般说着:“这里再加几根竖桩会更牢。嗯……等会儿我标注好。”

孟菲弯腰看了看她的画:“昨儿才完工的,你这么快就更新图?”口气还算平静。

沈兰抬眸对上她那有些威严的目光,脸上闪过一丝拘谨却认真:“是的,我要准确描下护堤的实际走向,不然万一县里干部要看,我也能给他们指点。”

孟菲点头:“这很好。我就担心你累坏。这地儿又脏又滑,小心脚下。”

声音冷峻,但沈兰听了这么久也知道是在关心自己,心底微暖,露出浅笑:“谢谢提醒,我会注意。”

说完又埋头画图,半晌后才抬手抚发,把额前散乱的发丝拨到耳后,显得安静专注。

孟菲看她纤细却执著,心里突然有点生出怜惜,但很快又压回那份心绪,只是昂头对周围社员喊:“铁丝别乱扔!集中放边上,等我核对完再搬。”

雷厉风行的语气一出,社员纷纷加快动作。

沈兰画完后,小心收起画板,不经意问孟菲:“你觉得……等县里干部来了,会不会也要下到堤底看?”

孟菲略一沉吟:“难说。有些干部喜欢坐在上头看图纸就好,有些要亲自检验。但无论如何,图和实物都准备好就万事不怕。”

说完她嘴唇稍弯,自己也不清楚为何对沈兰越发耐心。

也许是这姑娘比想象中管用吧。

夜幕降临,这两拨人马再次归队回到柳家湾。

连续数日这么忙碌,村里却没了以往那种消沉,反而每个人提起劲——要在县里检阅前,把南坡和乌窟洼都整理得更完美。

李洪昌听完林生与宋雯雯报上来的“红薯数据”后,心里激动得嘴都合不拢:“好好,看来南坡真是有盼头。到时若收成翻倍,看哪人再敢说咱搞浪费!”

至于乌窟洼那边,沈兰带回更新图让人拍手称赞:“看来护堤真是快完了。”

吃过简单晚饭后,有人张罗要为迎接县里干部准备把院子打扫一新,有人提议写几句宣传口号挂墙上。

孟菲站在门槛那儿,双臂抱肩,看众人兴奋得嗓门高了八度,忍不住板脸泼冷水:“不用太浮夸,他们来主要看成果,不是看咱多热闹。把关键点做好就行。”

话虽如此,仍阻止不了村民激动。

林生照例端着碗凑在院里一角,盯着沈兰与宋雯雯并排坐着改动图表。

沈兰粉笔在纸上刷刷写下地名坐标,宋雯雯在旁用毛笔加注地块数据,不时碰到一起就相视一笑。

林生见了也会心微笑,过去两位姑娘各忙各的,如今配合得默契。

孟菲忽而走了过来,低声对林生说:“你改天也准备个简要报告吧,讲讲南坡和乌窟洼投了多少人力、物力,让他们明白咱进度不容易。”

林生没有推却,应了下来:“正好,我这两天想写。不过我大字写得丑,或许要沈兰或宋雯雯来帮抄清。”

孟菲唇角微动,声音依旧不温不火:“行,你自己多注意身体,别把伤又折腾开。到时万一见客时你倒了,那可尴尬。”说着她便快步离开,去巡查剩余帐务,留下林生在原地露出释然的笑意。

看样子她关心得越发直白了,只是嘴上带着冷气。

远处天色灰暗,星子寥落。

阿福和刘小虎忙把院中堆放的铁网、木桩搬到仓库。

李洪昌捏着烟斗坐在门口傻笑,等县里干部真来见识咱柳家湾这几日翻天努力,大概也会点头吧?

若能拿到更多配额,村里来年就没那么愁粮食了。

夜里,沈兰画到眼皮打架,宋雯雯也写到手发酸,林生则写好大纲后让她俩审理。

三人窝在大队部简陋的书桌前,昏黄的煤油灯光下映出一副紧张又温暖的画面。

沈兰轻捻炭笔,唇间吐出音量不大的几句:“这句话改成更口号式?”

宋雯雯点头:“对对,要合乎他们的审美。”

林生笑看二女你一言我一语,像在编一本六十年代的农事教案。

远一点,孟菲静坐在门口长凳,翻着县里给的文件,时而扬眉看看那三人在灯下埋头商量,不自觉也勾起唇线,好像这夜色被他们努力驱散了寒意。

秋风吹散土院的浮尘,月光爬上房檐,给这深夜蒙上一层皎洁的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