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之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解拉丁美洲”文库 序

为什么要 “理解拉丁美洲”?

2009年,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美洲峰会上送给奥巴马总统一本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 Eduardo Galeano) 的经典著作《拉丁美洲: 被切开的血管》 (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这本书曾风靡整个拉丁美洲, 是人手一册的“红宝书”。查韦斯的这个举动被认为是暗讽和警告奥巴马不要忘记美国在西半球的帝国主义行径。正当我为此感到“大快人心”时, 一位拉美朋友却留给我长长的一段话:

当我读到《拉丁美洲: 被切开的血管》的时候, 我更多想到的是中国而不是奥巴马和美国。中国将是西方之外第二个给拉丁美洲带来重大影响的国家。中国在拉丁美洲过去500年的掠夺史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 不过她很可能是未来500年的领导者。假如有任何外国在21世纪的拉丁美洲需要对“掠夺”和“商业投资”之间的细微差别保持警惕的话, 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迎宾曲能持续多久。尽管拉丁美洲和中国长期存在贸易赤字, 一些中国 (矿业) 公司也存在劳工和环境风险, 但拉丁美洲并没有将中国同《拉丁美洲: 被切开的血管》中的无赖国家视为一丘之貉, 不过中国必须谨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遗产。如果中国像以前的那些“外国前辈们”一样贪婪, 眼睛里只有资源, 那么可以肯定未来她也会成为同一主题的书籍的主角……

十多年来, 这段话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让我警醒,让我铭记, 驱使我不懈努力以增进我们对这片充盈着“丰饶的苦难”的地区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和拉美相向而行, 联系日益紧密, 但潜藏一种风险: 如果彼此了解太少, 接触越频繁, 引发摩擦的概率越高。目前, 中国已是许多拉美国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这充分说明, 中国和拉美虽有山海之隔, 但已紧密相连。然而, 这种“天涯咫尺”并没有同步拉近中拉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20世纪90年代初, 李慎之先生就曾说过,“我们对拉丁美洲的认识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多于具体的知识, 模糊的印象多于确切的体验”。三十年过去了, 这种窘境迄今虽未有多大改观, 但为改变这种窘境的准备却已充分。截至2021年底, 中国开设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分别达到156所和57所, 从事拉美相关研究的机构高达65个。中国对拉美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影响越强, 我们也就越需要敞开心扉走近拉美、俯下身子理解拉美。

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 推动拉美知识在中国的生产和传播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前国内有关拉美的图书总体相对偏少, 而国内目前译介过来的一些拉美主题图书, 多数是基于美国和欧洲的视角, 而非拉美学者自身的视角。如此, 拉美人看中国本就借由“欧美折射的目光”, 而今中国“了解”拉美又再度经过欧美的折射。现在的中国不想, 也无需经过他人的视角来看拉美。中国希望与拉美一起, 彼此进行直接的审视与坦诚的交流。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满足两点: 一是要尽可能多方面地了解拉丁美洲, 在国内多是翻译西方作者有关拉美著作的今天, 多译介一些拉美作者的著作无疑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二是在多方面了解拉美的过程中, 中国需要, 也必然会形成自己对拉丁美洲的“理解”。这一主客观相互影响的“理解”过程便构成了“理解拉丁美洲”文库选书的标准:一方面, 译著倾向于选取拉美的经典通俗作品译介, 希望能够向中国读者介绍拉美人眼中的拉美; 另一方面, 原创作品则以专业素养与田野经验俱备的中国学者作品为主, 希望能够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 表达出中国自身对拉丁美洲的“理解”。

这一愿景得到了中国和拉美学界的广泛共鸣。基于此, 我们成立了两个委员会: 一个是由中国拉美研究新一代学者组成的编委会, 一个是由中拉学术界颇有威望的老一辈学者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 以合力为中国大众奉献一套“轻学术”风格的拉美人文丛书。

是为序。

郭存海 张 琨

2022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