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文化生态、地方建构与国家行政——清水江下游地湖乡的个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走进地湖:自然、生态与人文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上的“孤岛”

一 地理位置

地湖乡隶属于贵州省天柱县,是身陷于湖南会同县及靖州县境内的插花地。该乡位于天柱县城东南面,东经109°28′~109°35′、北纬26°44′~26°48′,直距县城40.5公里,公路里程54公里,距离远口镇19公里,距离会同县治则仅有26公里。周边与湖南会同县的地灵乡、广坪镇,靖州县的大堡子、坳上镇接壤,从而形成了一块被湖南“三镇一乡”严密包围的“插花地”,从行政归属来看,地湖乡犹如贵州省辖地切入湖南省会同县辖境中的“行政孤岛”。地湖总面积30.5平方公里。2014年之前,辖永光、永兴、江口、岩鼓、中河5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共54个村民小组。[1]2014年响应“并村”的号召,将原永兴、永光和江口3个行政村合并,取名为“地湖村”;将中河村并入岩鼓村,合称“岩鼓村”。因此,目前地湖乡只辖地湖和岩鼓2个行政村,是天柱县面积最小、村寨最少、人口最少的乡。

从目前的行政归属上来看,地湖乡属于贵州省天柱县管辖,而与地湖乡犬牙交错的新开村、团结村、罗家村、层溪村、蒋家团等村寨则属于湖南省会同县管辖;从民族归属来讲,吴姓人群系苗族,而住在其“隔邻隔壁”的湖南蒋姓人则属于侗族,少数朱姓则系汉族,因此,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地湖乡是被侗文化和汉文化包围着的“文化孤岛”。民族识别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只有贵州籍吴姓人群才被视为“苗子”(地湖其他民族对吴姓苗族的称呼),而隶属于湖南会同管辖的蒋姓、朱姓以及湖南籍吴姓人群都被认定为汉族。这就使得被视为“汉人”的吴姓人群很是困惑,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都是“共祖同宗”的吴姓人,只因自己属于湖南管辖,就与贵州籍的吴姓人群民族归属不一样了。地灵乡团结村的吴姓群众写的如下一首诗则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本祖葬在家门上,分居湘黔是一房。共祖同宗为后裔,唯独民族不一样。兄长为苗弟为汉,我地群众不好想。倘能还我本来族,党的恩情永不忘”。[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民族政策的具体落实,至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汉族的湖南籍吴姓人群重新被认定为苗族,湖南籍蒋姓人群重新被确定为侗族。

笔者虽然在行文表述上是以地湖乡为自己的田野调查点,但实际上,却只将永光、永兴和江口3个村作为自己的核心调查区,而将中河和岩鼓两村作为辅助调查区,未做深入调查。原因在于:其一,岩鼓村和永光村、永兴村、江口村虽都是吴姓人群居住的地方,但据了解,岩鼓村与永光村、永兴村、江口村不是同一个“公”下的后裔。岩鼓村系世雄公下的后裔,而永兴、永光、江口与中河村则系世德公下的后裔。虽同为吴姓人群,但进入地湖的路径及其传说故事不尽相同,下文中所涉及的吴姓人群织造的“世德公地湖卖鱼”等故事与岩鼓吴姓始祖进入该地的联系不大。加之岩鼓村居住着宋姓等外来姓氏的人口,其间虽有很多故事,但很难与永兴、永光和江口发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因此,笔者未将其作为重点调查区域。中河村人口较少,面积也小,在经过几次调查访谈后,所能获取的材料与笔者重点调查的三个行政村大同小异,加之该村距离笔者田野调查住处的路程较远,故也没有将其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其二,永光、永兴和江口三村属于“飞地”。从地湖乡现在的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出,上述三村隔绝会同县经界。若不将这三村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对地湖插花地的研究难免会挂一漏万。在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笔者决定将永光村、永兴村和江口村作为自己的重点调查对象,而岩鼓和中河二村则作为辅助调查区。

表1-1 2014年以前地湖乡各村民小组户数统计

表1-2 2013年地湖乡各年龄段人口统计

若想去地湖,现有3条公路可到达,第一,从会同县出发,沿着林城镇318省道向西南方向行走,至广坪加油站时,沿着左边的233乡级公路行驶至208乡道交界处,即会同县地灵乡治所在地附近,再从车身前进方向的右边转向友谊路,3公里后即可到达地湖乡治。第二,若从靖州县出发,走的线路则是靖州至锦屏方向的074县道,当车行驶至坳上镇时,再往前走约3公里,右边有一个分岔口,沿着这条分岔路走约7公里后,到达地灵乡政府所在地,再直走约3公里后,可到达地湖乡治。第三,若想从天柱县治到达地湖的话,沿着840县道行驶,抵达远口镇治时,则需要走会同方向,其间会途经天柱县远洞村、黄田村等村寨,车过大拱桥村附近后,就进入湖南境内,再穿越这段路程,沿着318省道行驶至大湾村,就会看到车身右边有一条乡级公路延伸至远方,这条路就是前往地湖的必经之路。进入该路段后,若车上安装有导航系统的话,就会听到提示,您已进入湖南省某某段;之后又会提醒,您已进入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某某村;之后会再次提醒,您已进入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某某村;之后又会再次提醒,您已进入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某某村。当听到这一系列的提示时,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车载导航系统出现故障致使其“胡言乱语”,这实则是对地湖乡插花地行政疆界“孤岛”特性的一个真实写照。从这一基本情况来看,地湖乡完全身陷湖南省会同县及靖州县辖境的包围中,从而可以算是贵州省天柱县被湖南省会同县及靖州县包围着的“行政孤岛”。

走在地湖街上,若从乡政府所在地出发,沿着湖南地灵乡方向走去,就会反复在湘黔两省之间的辖地交错穿插,甚至你一只脚已进入湖南,而另一只脚还在贵州,再往前走几步,又回到贵州了。随便去附近的寨子溜达溜达,就会发现,前面一家是贵州省居民的住房,而其左边、右边、后边竟然全是湖南省居民的住房,贵州籍居民和湖南籍居民住房完全交错在一起,若不看房子的门牌号,或没有当地人指引,完全分辨不出哪些是湖南民居,哪些又是贵州民居。更有甚者,同一栋房子的左边是贵州籍吴姓居民的住房,而右边则是湖南籍蒋姓居民的住所。乡政府干部开玩笑说:“他们上班在贵州,但上厕所却在湖南。”这句话并非说地湖乡政府办公楼与其厕所距离有多远,而是指两者之间距离虽只相差5米,但厕所却建在湖南省的辖境内。从这句玩笑中不难看出,地湖乡辖地与湖南省辖地之间土地、山林、房屋、道路乃至其他设施相互交错混杂的情况有多么严重和复杂。坐在甄家墓村边的风雨桥上,若问当地人,周边的田地哪些是湖南的,哪些是贵州的,即使是一辈子都生活在此地的当地人也不能完全分辨清楚,山林田土之间没有依照山川形便进行划界,而是相互交错混杂在一起。因此,从行政疆界角度看,地湖乡完全是被湖南辖地包裹其中的“行政孤岛”。

图1-1 街左街右分隶湘、黔两省的地湖街

刚进入田野调查时,笔者被上述情形弄糊涂了。还曾一度担心自己手机办理的是贵州卡,因搞不清哪里属于湖南,一不小心在该地区拨打或接听个电话,那岂不是要收取漫游费了?不过在咨询了地湖移动营业厅老板吴Y.W.后,此担心才被解除。吴兄说,鉴于地湖插花现象严重,随时会在湘黔两省的地盘上穿梭,加之两省的房屋、田土、山林等相互穿插现象严重,若完全按照行政区划实施收费的话,将会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基于这一点,2003年天柱县与会同县移动公司经过沟通探讨,将此地作为免漫游特区。在地湖境内,无论是用贵州号拨打湖南电话,还是用湖南号拨打贵州电话,都免收漫游费。

图1-2 湘、黔两省粮田犬牙交错

二 邻家是外省人:村落格局

历史时期以来,因田土、房屋地基等自由买卖盛行,加之陪嫁、过继等原因,地湖境内山林田土相互交错,很难划清哪里是湖南的,哪里是贵州的。而且地湖乡的几个村民小组中都出现贵州人与湖南人杂居的情况,形成了“房前屋后两兄弟分属两省,上坎下田两父子分属两省”的格局,甚至出现一幢房子左边是湖南人住、右边是贵州人住的局面。

据笔者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得知,地湖片区[3]的村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纯贵州籍吴姓人居住的村落;第二类是贵州籍吴姓和湖南籍蒋姓杂居共住的村落;第三类是既有贵州籍吴姓,又有湖南籍吴姓杂居的村落。为具体呈现地湖片区村落格局的情况,笔者选取甄家墓、三管团、桥冲、桐木塖等几个特殊的村寨为个案,分别说明。

第一种类型在地湖比较常见,这些村寨村民往往基于血缘、地缘或姻亲关系聚族而居。居住在一个寨子的人往往是同一房族下的后裔,如永光村岩板头寨、永兴村板栗山寨等。

第二种类型的村落,以甄家墓最为典型。据田野调查得知,相传,甄家墓原本是甄姓人居住的地方,因整个寨子的地形酷似一块“磨盘”,因此被称为甄家磨。历史时期以来,居住在周边的吴姓人群和蒋姓人群不断从甄姓人手里购买田土、房屋地基,加上甄姓人繁衍较慢以及战争等原因,导致甄姓人越来越少。甄姓人认为他们在该地气数已尽,于是就搬去现会同县广坪镇羊角坪甄家居住了。后来不知何时,将该村的名字由甄家磨改为甄家墓了。

图1-3 甄家墓湘、黔两省“友谊桥”

据现居住在该处的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团结村村支书蒋K.L.介绍,甄家墓现居住着吴、蒋两姓人群,其中蒋姓人群属于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团结村管辖,而吴姓人群则属于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永光村管辖。他担任团结村村支书一职已有20多年了,对该村居住有多少户蒋姓及其人口了如指掌。在访谈过程中,他悉数数来:“我家一家四口,蒋Q.T.一家三口,蒋K.G.一家四口,蒋K.Q.一家四口,蒋Q.Z.一家十口,蒋Q.S.一家两口,蒋K.D.一家三口,蒋K.H.一家六口,蒋K.Y.一家五口,蒋K.C.一家五口,蒋Q.C.一家四口。共11户,50口人属于湖南籍。”至于该村具体住着哪些贵州籍吴姓人群,蒋书记虽一直居住在该村,竟也不能一一数出,只能给出大概80人的数字。之后,笔者到乡政府查阅资料后得知,甄家墓村的吴姓人分为“甄内”和“甄外”两个组,其中甄内组19户,甄外组17户,都系吴姓人。

为进一步了解甄家墓“房前坎后两家人分属两省”的情况。笔者曾多次访谈了蒋书记,并到该村进行了实地查勘。据蒋书记介绍,甄家墓隔邻隔壁分属两省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他家为例,他家属于湖南(图1-4右侧人家),而他的邻居吴Y.T.家却属于贵州(图1-4左侧人家),中间也就间隔一条40厘米宽的小排水沟而已,房子上的屋檐瓦片完全连在一起。类似这种情况,在甄家墓村比比皆是。

图1-4 房前坎后两家人分属两省

更有意思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该村还有一栋房子左边为湖南蒋姓人住,右边为贵州吴姓人住。在蒋书记的带领下,笔者亲自到这栋房子察看。因这栋房子的主人都已外出打工,未能听到房主亲自解释这一情况的产生,最后也就只能仰仗于蒋书记的回忆了。据蒋书记介绍,民国时期,这栋房子只有蒋G.C.一家人居住。由于蒋G.C.家庭困难,难以维系,为了生活,就将该栋房子三间中的右边一间半卖给吴Z.X.,吴Z.X.一家就住进该栋房子的右边,蒋G.C.则住在房子的左边。蒋G.C.没有儿子,在传统汉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将其房族的蒋H.G.过继为自己的儿子。在蒋G.C.去世后,蒋H.G.继承了左边一间半房子的产权,居住在该栋房子的左边。这种“同住一房,分属两省”的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后,由于同住该房子的蒋姓和吴姓人口繁衍较快,该栋房子已无法满足所有人居住了,于是,蒋H.G.提议用几块菜园加现金换取吴Z.X.的一间半房子。吴Z.X.则另立新房,两家也就分开了。

至于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笔者也访问了很多人,答案比较集中的是,“我们祖先是通过买土地、房屋地基才得以在甄家墓居住的”。另据蒋Q.Z.介绍:“甄家墓原是甄姓人居住的地方,后面由于蒋、吴两姓人口繁衍较快,且勤劳肯干,吃苦耐劳,势力发展较大,由于原有土地面积少,因此纷纷从甄家人手里购田买地,最后导致甄家人手里的田地面积减少,加之甄姓人口繁衍速度缓慢,自认为气数已尽,于是干脆搬迁至外地谋生。至于甄姓人具体在何时搬往何地,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我们也是从我们先辈那里听到这样的故事的。”

上述谈话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故事的背后,可以深究甄家墓村落现有格局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历史时期以来,因山林田土、房屋地基等自由买卖,加之地湖地处湘黔交界之地,湖南、贵州山林田土、房屋地基等相互买卖现象比较多,田土流进和流出也就比较普遍,从而形成了如今既有属湖南籍蒋姓人居住,又有属贵州籍吴姓人居住的村落。

图1-5 横跨湘、黔两省的岜溪口“鸳鸯桥”

第三种类型是贵州籍吴姓和湖南籍吴姓杂居的村落。笔者将这种类型的村落称为“同公不同籍”村落。即同样是吴姓人,且都是同一个公位下的后裔,但因社会历史原因,一部分吴姓人被划归湖南,而另一部分人则继续坚守贵州籍的传统。三管团、桥冲和桐木塖为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