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8章 搞波大的
“胡说八道!”
“一派胡言!”
“信口雌黄!”
文汇报的报道,在文史楼阅览室,引起轩然大波,也惹恼了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使得他们义愤填膺。
他们对苏亦的情况最了解,因此,对文汇报刻意抹黑苏亦与北大这件事,就越发同仇敌忾。
“你们有谁知道这位记者的情况?”
苏亦对于文汇报不熟悉,对于郑忠也不熟悉。
大家纷纷摇头。
“看来,专业的事情,还需要专业的人干啊!”
于是,他想到校刊的记者崔佳楠跟杨长明。
说曹操曹操就到!
没一会,崔佳楠就出现在文史楼这边,随同她过来的还有黎新叶。
这一次,方灵跟杨长明倒是没有过来。
苏亦见到气喘吁吁,额角汗珠密布的黎新叶,就大致猜到她为何出现在这里了。
“文汇报的事情,在我们系也差不多传遍了,正好我跟佳楠姐在图书馆碰到,就过来了。”黎新叶解释。
苏亦柔声说道,“其实,你不必刻意跑这一趟,会耽搁你的复习时间,我没事的!”
“我担心嘛!”
叶子同学,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外溢的情感!
苏亦给她一个宽心的眼神,又望向崔佳楠,“这位郑忠,你们了解吗?”
崔佳楠说,“来之前,我翻阅了图书馆关于文汇报的合订本,他大部分的报道,都是关于历史文化类。也经常质疑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乱象,甚至一些报道也涉及学术圈。我看他的文章,水平还挺高的,但是大部分都是质疑的报道。”
好家伙,七十年代末的方肘子?
“你的意思,对方不是冲着我来的?完全就是我撞上枪口了?”
“说不好,但更大的可能是这样。估计中青报关于小师兄你的报道,让你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对象,这才引起他的关注。”
苏亦点了点头。
如果仅仅是关于报纸的抹黑,其实也无所谓。
他更担心是来自学界的抹黑。
当然,要是后者,也还好。
不管在哪一个行业,但凡鹤立鸡群,就必定会引起他人的攻击。
古往今来,概莫如此。
崔佳楠的层次,能够接触的圈内人物还是有限。
于是,她提议,“要不去问我们新闻专业的老师?”
苏亦摇头,“算了,我直接去找汪老师吧。”
他又不是孤军奋战,他是有盟友的。
人家不仅是冲着他来的,也是冲着中青报来的。
这一刻,说不定汪忠勉比他还急。
一想到这,他还觉得挺巧。
文汇报的记者是郑忠,中青报的记者是汪忠勉,名字都有“忠”,也算是一种缘分了!
实际上,也不需要他找对方。
对方跟崔佳楠差不多,也都是自己找过来的。陪同他过来的还有他的徒弟梁晓萍。
跟崔佳楠,就是前后脚的事情。
汪忠勉跟梁晓萍,来得太快了,多少让苏亦有些意外。
作为正儿八经的媒体人汪忠勉的嗅觉,比苏亦众人敏锐多了。
之所以比崔佳楠来得晚,完全就是因为他离得远,就算如此,还是赶来这么快,说明啥?
说明,老先生也急了!
一见到苏亦,汪忠勉就直奔主题,“文汇报的事情,你知道了?”
苏亦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刚知道。”
“你是怎么看的?”
“一派胡言,子虚乌有!”
“行,不过这件事有点大,涉及的方面有些广,需要跟你们北大的师长聊一聊。”
“没有问题,咱们移步办公室!”
说着,苏亦有些抱歉地望向黎新叶跟崔佳楠,“一会要忙了,可能没有时间陪你们了。”
“没事,正事要紧。”
“是的,小师兄,正事要紧!”
黎新叶跟崔佳楠先后说道。
这个时候,苏亦才有时间跟梁晓萍打招呼,“梁姐,又见面了!”
“给你添麻烦了。”梁晓萍说。
这一刻,梁晓萍跟苏亦对视,都有些脸红,苏亦跟她打招呼的时候,这姑娘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因为她觉得,要不是她发现苏亦的故事,说不定汪忠勉不会带她过来报道,没有中青报的报道,就不会有文汇报的抹黑。
“这话应该我来说,因为我的事情,让你跟汪老师又多跑一趟北大。”
“不碍事的!”
梁晓萍还有些羞意,说话的声音有些低。
苏亦走出阅览室,就发现团委的领导也等在外面,他发现文汇报的报道惊动的人有些多。
跟团委领导打了招呼。
大家直奔二楼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苏亦发现各位师长都在。
苏秉琦宿柏两位主任,吕遵锷、邹恒、俞伟朝、李仰颂几位老师都在,年轻教师李博谦跟赵潮洪,跟古文字的高铭老师也在,此外,就连碳十四实验室的陈铁煤老师跟摄影室的赵思迅老师也都被喊过来了。
甚至,连阎文儒先生也被惊动了。
不仅阎文儒先生,就连教研室老支书夏朝雄也罕见露面。
唯一缺席的就是严闻名老师,没法子,他现在正被借调川大教书,并不在北大。
可以说,文汇报的报道,把北大所有的老师都给炸出来了。
苏亦还是第一次见到北大考古教研室那么多老师齐聚办公室。
他记得上一次见到那么多老师,好像还是在复试的时候,嗯,复试的时候,好像也没有那么齐。因为大部分的时候,考古专业的老师不是在发掘就是在带学生发掘的路上!
团委吴领导,再加上中青报的汪忠勉以及梁晓萍两位记者,一时之间,办公室都感觉有些拥挤了。
双方简单寒暄过后,率先说话的是团委吴领导:
“诸位,文汇报的报道,对咱们北大的声誉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它不仅是对苏亦同学的抹黑,也是对咱们北大形象的抹黑。所以,我特意邀请中青报汪老师以及小梁过来跟大家商讨这件事的处理办法。在报纸媒体,汪老师是专业人士,现在让他先说几句。”
没有人鼓掌,这种场合也不合适。
汪忠勉清了清嗓子,说道,“跟报纸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我确实是专业的。原以为退休之前,能够发现苏亦这样一个好苗子,把他的事迹报道给全国人民知道,让那些还处在迷茫时期的青年有学习的榜样,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也算是我退休之前对新闻行业最后的贡献了。却没有想到会给北大的诸位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我汪某人先给诸位道个歉!”
说着,老先生就给北大的诸位老师道歉。
他刚要给大家鞠躬,苏秉琦见状,连忙站起来搀扶,说道,“汪先生,使不得,使不得!”
拦住老先生,宿柏也紧跟着站起来,让对方落座,“汪先生,你太客气了,苏亦这小鬼能够被您看中,得以见报,是他的荣幸,也是我们这些作为师长的荣幸,怎么能够责怪你呢!”
一时之间,场面都有些骚动。
苏亦也没有想到老先生会来这么一招。
猝不及防啊!
然后,老先生就开始以退为进。
“文汇报的报道,确实造成非常坏的影响,我们报社的领导也在关注这件事。它表面上是冲着我们中青报过来的,但它的靶子实际上对准就是苏亦同学跟咱们北大考古教研室,这一点,吴领导说得没有错。这件事肯定要给予回应的,但是在回应之前,咱们双方之间,要达成共识。现在关上门来说话,我这边还有些疑问,需要诸位老师以及苏亦同学给予解惑,如果待会的问题,有冒犯之处,还希望大家海涵!”
汪忠勉这一番姿态下来,谁还能说他啥啊!
不管他一会要问啥问题,北大考古教研室都得配合了。
苏秉琦说道,“汪先生尽管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唐突了。”
说着,他率先望向苏秉琦,“苏主任,文汇报一开始的质疑,就是冲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过去的。其中,就提及1964年第二次发掘的简报跟报告相差12年之久,这件事,对吗?”
“对的!”
“那么他质疑出土材料碳十四鉴定存在偏差,这件事,有科学依据吗?”
这个问题,陈铁煤来回答,“有的,对于较古老的样品,由于碳十四含量较低,测量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而且年代越远,误差通常越大。总体来说,就是测量精度有限。”
“那么对方在文章通过质疑这批材料的测年误差,进而质疑仙人洞遗址的年代,这一点有道理吗?”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的文章存在很严重的误导,我们通过碳十四测年技术鉴定出土材料,都会给出误差范围的。比如仙人洞第二次发掘报告涉及的样本,第一组鉴定的就是贝壳,给出的测定结果,就是距今10870+/-240年(公元前8920年+/-240年),中间是允许存在误差的。
同样,因为碳元素是存在半衰期的,是必须按照这个来计算。这些计算方法,都是学界公认的,并没有什么问题。同样,碳十四测年技术运用在考古材料鉴定并非只有国内,国外也运用,他的质疑毫无道理。
不过,对方显然也不是想从科学角度来质疑我们,它质疑的是鉴定的材料存在调换动手脚的可能性,同样也在质疑我们北大碳十四实验室不遵守学术传统,在鉴定结果上动手脚。这就更荒唐了。
因为一个遗址的出土物,不可能只给一个单位鉴定,也会给予多个单位鉴定。比如仙人洞遗址的出土材料,除了寄给考古所碳十四实验室,也寄给我们北大碳十四实验室。
因此,他的报道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那就是他质疑我们北大碳十四实验室存在造假的可能性,这个质疑非常荒唐。
因为江西博物馆第二次发掘仙人洞遗址引用的鉴定结果,并非来自我们北大碳十四实验室,而是来自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不是不懂,他之所以这样写,就是故意的。”
这个时候,苏亦突然补充,“他不是蠢,而是坏!”
“是的,就是坏!”
这一点,得到陈铁煤的高度认同。
汪忠勉点了点头,望向梁晓萍道,“小梁,都记录下来了吗?”
梁晓萍苦笑,“还差一些!”
当着众人的面,她不好意思说她听不懂。因此,回答得有些勉强。
苏亦见状,说道,“汪老师不用担心,关于技术部分,我会单独给你一篇文章,把对方质疑的点,全部列出来,并且给出一些详细的回答。”
梁晓萍没想到苏亦的心思会如此细腻,有些感激地望向他,心中越发羞愧。
“这就好!”汪忠勉要的就是这个。
“那咱们继续!”
“郑忠的这篇文章,他通过质疑仙人洞第二次发掘的材料有可能被动手脚,进而质疑北大碳十四实验室的权威性。这一切都是为了铺垫,目的就是攻击苏亦同学。那么苏亦同学,关于你们在发掘的过程之中采取的发掘方法以及提取的样本方法,是否存在疏漏的地方?”
对此,苏亦也给出肯定的答复。
“绝对不可能存在纰漏,我们采取的是科学的发掘办法,每一步都经过科学的论证,所有的发掘步骤,也都符合程序。实际上早在发掘之前,我们就给江西博物馆方面提供非常详细的发掘计划书,这个方面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通过的。
同样,关于我在发掘过程之中采取的技术,也得到相关科研机构的认同。在学界,不管是我采用的浮选法还是孢粉分析,都是非常正常的技术。
国内没有使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过去那些年,我们与欧美学术界根本就没有接触,西方的学术成果,我们北大的师长不知道也正常,这一点,郑忠心知肚明,但是他就刻意不说出来,就是为了混淆视听,故意误导民众,挑起对立情绪。”
汪忠勉点了点头,“这么说来,在技术方面,不管是咱们北大方面还是苏亦同学,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对此,苏秉琦说道,“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学术成果方面,我们都是非常严谨,也是经过多层论证的。确认无误之后,我们才会给予发表。”
宿柏补充说明,“这一次,苏亦关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发掘成果,是得到国内多个单位的认可,为此,文物出版社还举办了一次研讨会。”
对此,汪忠勉也有过了解,“那么现在就可以排除北大碳十四实验室造假的嫌疑了,但是碳十四测年技术存在误差这方面是没有办法否认的,对吧?”
“是的,所以说,这个文汇报的记者郑忠,就是一个坏种,他就是故意混淆视听,这种科学界都有的共识,他就特意夸大其词。”
对此,陈铁煤愤愤不平。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苏亦个人能力的问题。他质问为什么整个北大没有人懂得利用浮选法,偏偏就你会了。怀疑这背后是北大考古教研室在造神,把本应该属于集体的成果,故意推到你的身上。对此,苏亦同学,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这也非常荒唐。对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自证。证明我有这个实力,证明我们北大考古教研室没有造假。但要是我们自证了,对方的目的也达到了。怀疑的种子一旦落下,就需要付出非常巨大的代价来消除。”
这也是大家今天聚集在这里的原因。
中青报是大报,文汇报同样也是大报,都是官方的喉舌。
这个年代,大部分民众对于这些大报的报道的内容都深信不疑。
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偏偏陈景润在这个年代最火。
那是因为1978年 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道让陈景润的故事尽人皆知。
同样,为啥前几天苏亦的报告会有那么多学生慕名而来。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青报的功劳。
结果,这种情况之下,文汇报却跳出来质疑了。
并且,还能够成功发表出来。
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不仅仅郑忠不相信苏亦的成果,在他的背后,同样也有不少人也在质疑苏亦的成果。
因为他的存在也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群体,不然,他的文章,怎么可能见报。
也直到这个时候,汪忠勉才介绍郑忠的情况,“他是文汇报的高级记者,经常写历史艺术类报道,他本人也是复旦历史系毕业的。有一定的学术底子,也确实揭露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使得他的文章在南方都比较受欢迎。”
说到这里,汪忠勉补充道,“过去几年,对方曾经多次报道河姆渡遗址的相关新闻!”
老先生意有所指啊!
最后,汪忠勉用运动经验非常丰富来形容。
这一刻,大家心领神会。
这里面涉及到什么原因,已经不言而喻了!
归根到底,还是河姆渡遗址跟仙人洞遗址话语权之争啊!
这一刻,苏秉琦再叹气,“学界,本不该如此的!”
“他也代表不了学界,学术之争,我可能不了解,但我是媒体人,媒体人的尿性,我最清楚,对方就好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哪里有热点就朝哪里蹭,哗众取宠。但不管如何,对于他的这篇文章,我们还是要给予该有的回应。”
对此,也没有人有意见。
现在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商议对策的。
消除汪忠勉的疑虑,实际上就是消除中青报方面的疑虑。
今天之所以有这一场碰面会,归根到底,还是中青报方面担心北大考古教研室这边在坑队友。
这也是为啥会把团委领导拉过来当见证人的原因。
双方达成共识,剩下的,就是商议对策了。
至于对策。
一时半会儿,还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
主要是苏亦这么一个妖孽,确实有且仅有这么一例。
16岁,就懂得利用北大考古专业一众师长都不会的新方法新技术。
这本身就存在疑点。
中青报的解释,就是天才。
文汇报的反驳,就是造假!
要是继续证明苏亦是天才,对方继续质疑造假。
然后,没完没了地纠缠下去,就陷入一个死循环了。
当然,也可以利用行政力量去处理。
直接找上文汇报的领导或者是上级机关。
这是这个年代最常使用的办法。
但是这却是下策。
因为真这么干了。
苏亦觉得自己亏了。
然后,就在双方都陷入沉寂的时候,始终一言不发的俞伟朝,突然说道,“既然如此,咱们就搞场大的。”
唰的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他的身上。
都在好奇,他究竟有什么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