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传媒学院当大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商业帝国的第一锹土

转天,在赵华北的一再动员下,赵铁柱天刚亮就打电话把两个工人叫来继续生产扇子了。

按照赵华北的嘱咐:制作的木扇多多益善,三五百打底,一两千不多,万八千也能卖得出去。

工人不够的话,多雇几个人。

又让赵铁柱多订生漆。

赵铁柱原本犹豫,赵华北一再坚持,赵铁柱只好去办。

赵华北去了一趟古柏乡的集镇,订制了易拉宝展示架,印刷了漆扇的宣传海报。

又订制了各种各样的粘贴字,把粘贴字往扇面上一粘,比爸爸书写的还漂亮。

粘贴字量大,需要等一天再来取,赵华北先将易拉宝和宣传海报带回了家。

海报设计虽然算不上精美,但是花花绿绿很吸引眼球。

海报的核心内容是十个字:“漆扇!中华非遗,免费体验!”

看到海报、搞清楚“非遗”两个字的意思以后,赵铁柱、徐玉玲和赵华南都震惊了。

赵铁柱质疑赵华北吹牛不打草稿:“你染个扇子就是中华非遗了?最多算‘赵庄非遗’吧?”

赵华北就是嘴硬,一本正经地解释,像在背台词:

“中华漆染技法源远流长,漆染的扇子差不多是漆染技法在赵庄村绽放的一支奇葩。

“也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在载体相结合的、具体的、伟大的、必将源远流长的新实践!

“今天的漆扇以非遗为荣;明天的非遗以漆扇为荣,等着瞧吧。”

赵华北说的一本正经、言之凿凿,铿锵有力。

徐玉玲悠悠地问赵铁柱:“我咋觉得这孩子现在讲话像乡里的领导,就知道吹牛放屁呢?”

赵铁柱相当认同:“县领导也这样!”

赵华北已经无力吐槽了。

赵华南倒没这么想,她想的还是那个最核心的问题:“这东西真能挣钱吗?”

赵华北对“漆扇”生意信心百倍。

简单又好玩的“漆扇”,二十年后能流行,现在也没有不流行的道理。

……

下午3点,微风不燥。

赵华北、赵华南带上赵铁柱的手机、一百多把团扇、易拉宝,以及水桶、各种颜色的生漆,准备到大路边等待搭乘城乡大巴。

目的地是木兰古城步行街,那里人多,游客也多,正好推销“漆扇”。

还没有出门,妈妈徐玉玲就又开始担心了:

“去木兰古城那么远,别出什么事。

“要不然就去古柏乡集上试试吧,那里人也不少。”

赵华北当然不会听徐玉玲的。

古柏乡集镇上的老头老太太,买2毛钱一个的烧饼都要讲价,他们会买漆扇吗?

不可能的。

要赚钱就得到木兰市,市民有钱,游客也多,那里才能找到团扇的目标受众。

乘上中巴车,在木兰古城步行街口下车,时间差不多下午4点。

赵华北拎着东西大喇喇地进入步行街,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木兰古城,就像“一高”的校园——

常常带着/

梨花白、柳叶青的妆容/

偶尔入梦/

因为爱情。

呵呵,又矫情了。

既然已经与姚一瑶诀别了,作为爱情见证的古城褪去神圣的光环,可以随意践踏。

与赵华北不同,赵华南谨小慎微、怯生生的,透着农村孩子初来乍到、莫名其妙的顾虑。

“哥,卖扇子真能赚钱吗?”

“肯定能!这一个月我要用团扇挣10万块。”

“一把扇子才一两块、三四块钱,10万块得卖几万把,就算是睡在步行街上也做不到。”

“首先我纠正你一点”,赵华北不以为然,给赵华南打气,“咱卖的不是卖扇子,是璀璨的中华非遗文化。

“其次,挣钱不需要咱们天天当小贩。只要把非遗文化推介出去,整个步行街的老板都会主动求咱拿货。

“咱要做的就是把团扇和生漆批发给他们就行了!

“你想想,这条街上的商店都卖咱的团扇,一天能挣多少钱?

“然后我再把它卖到BJ、南京、郑州、洛阳、西安、苏州、杭州,全中国都卖咱的团扇,能赚多少钱?”

“哇,要是那样可就太好了!哥你好厉害!”

“别拍马屁!”

“我说的真的,哥你就是厉害!而且哥你知道吗,我这两天觉得你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是吗?”赵华北回身看了看身后:“你看到我尾巴了?”

“噗嗤……”赵华南又被逗笑了。

……

木兰古城步行街南北走向,不到两公里的样子,是木兰古城最繁华、最热闹的所在。

街道两边都是商店,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其中以旅游商店最多,销售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和工艺品。

步行街上来往的多是年轻人。

有本地的市民,也有外地的游客。

步行街中段、马路西侧有一片绿荫铺地的小广场,安放着长椅、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

一路之隔是一家叫做“木兰时光”的西餐厅。

“就在这里吧!”

赵华北凑着石桌子把手里的东西放下,先竖起易拉宝,展示宣传画。

“漆扇!中华非遗,免费体验!”

易拉宝上的宣传海报迅速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

“这是干什么的?”

“什么是漆扇?”

赵华南想要解释,赵华北却笑着说道:“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我让你们开开眼。”

让人等待,也是一种营销。

果然有人驻足停留,等待“谜底”揭晓。

赵华北提着水桶到对面西餐厅借一桶清水。

西餐厅的老板娘看上去四十岁出头,穿着旗袍,身材很好,长相出众,韵味十足,透着贵气。

一朵女人花,艳绚了整条步行街。

赵华北说明来意,老板娘亲自帮她接了水。

赵华北道了谢,还特意夸了一句老板娘:

“姐你真漂亮!您这身旗袍真像是‘长’在身上的,咋这么好看呢?”

被一个年轻人夸奖,老板娘心里舒服极了。

尤其这年轻人干干净净、高高帅帅的。

不过她突然想到一件事,急忙叫住赵华北:“哎小伙子,这条街上不让摆摊,前段时间有人摆摊就被市容局的人给打了!”

赵华北一愣,原来《木兰新闻》报道的打人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早知道应该换个地方;

或者要来赵千里的电话,万一被市容局的人找麻烦,也好找个靠山。

见赵华北犹豫,老板娘补充道:“姐没骗你,你看看那边还竖着牌子,牌子上还有市容局的举报电话。哎呀,市容局的来了……”

老板娘往远处一指,好巧不巧,一辆市容局的皮卡正好停在了步行街路口。

车上下来两个人,穿着制服,似乎发现了目标,正往这边走来。

赵华北郁闷了:

我这么倒霉吗?还没出摊就要挨打了?

难道说我的商业帝国还没开挖一锹土,就要流产了吗?

那不可能,且看我的骚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