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群芳谱》是十七世纪初期论述多种作物生产以及与生产有关的一些问题的巨著。没有阅读过这部专书的人会以为《群芳谱》大概是一种论述几种香花、香草之类的书,其实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谱录,专门论述与民生关系最密切、有经济价值或者某种特用的作物。广义的群芳包括许多常见的显花植物。在《群芳谱》里,首先提出的是《谷谱》,然后依次是《蔬谱》、《果谱》、《茶竹谱》、《桑麻棉葛谱》,还有《药谱》、《木谱》、《花谱》、《卉谱》,并附有《鹤鱼谱》等。它是汇集十六世纪以前的古代农学的大成,并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写成的,范围相当广阔,论述亦颇为周详,用意极为深远。作者在《天谱小序》里提到:“予谱群芳,谱谷,溥粒食也;谱蔬,谱果,谱茶,佐谷也;谱木棉,谱桑、麻、葛,广衣被也;谱药,谱木,谱竹,利用也;谱花,谱卉,傍及鹤鱼,资茂对,鬯天机也。”可见作者作谱,旨在为民生着想,服务于人民。在数百年前的明代封建社会,作者尚有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王象晋,字荩臣,号康宇,是明代山东济南府新城县(现桓台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由中书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以后升任河南按察使。他身居官职,仍时时不忘农本要义,经常找机会到农村了解各种作物栽培措施及生产情况,并亲到现场细心观察体会。
他为人正直,得罪了当朝有权势的达官贵人,仕途很不得意。从1607—1627年的20年中,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原籍经营农业,他特别喜爱种植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专门开辟了一块园地,种植蔬菜几十种、果树十多种和用途很广的竹子,其馀是花卉和草药。他选择的不一定都是奇花异卉,只要生意盎然足供观赏又有实用就可以了。他还试种甘薯,对它的育苗方法,有不少创新,如“剪三叶为一段,插入土中……,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对甘薯的食用、加工和留种,也作了不少补充。
通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又从古农书中汲取了不少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了十多年时间,编撰了《群芳谱》二十八卷,计四十馀万字,其中重视各种作物性状和形态特征的记述,这是其他农书所不及的。《辞海》生物分册,已将《群芳谱》列入生物学著作中。作者很注意作物名称的订正,纠正了其他农书中一些混淆之处,共订正了作物名称三十多种。迄今为《植物学大辞典》及《中国植物图鉴》所采用,并写明是《群芳谱》首先著录的。
他在所作《群芳谱》的自序里说:“尼父(孔子)有言:吾不如老农,不如老圃。世之耳食者遂哗然曰:‘农与圃,小人事也。大人者当剂调二气,冶铸万有,乌用是龊龊者为?’果尔,则陈《豳风》者不必圣,爱菊爱莲者不必贤,税桑田树榛栗者不必称塞渊侈咏歌哉!予性喜种植,斗室傍罗盆草数事,……杂艺蔬茹数十色,树松竹枣杏数十株。……生意郁勃,可觇化机。美实陆离,可充口食。较晴雨,时浇灌,可助天工。培根核,屏菑翳,可验人事。暇则抽架上农经花史,手录一、二则,以补咨询之所未备。……浅红浓绿间,听松涛,酬鸟语,一切升沉宠辱,直付之花开花落。因取平日所涉历咨询者,类而著之于编。……历十馀寒暑,始克就绪。题之曰‘二如亭群芳谱’,与同志者共焉。相与怡情,相与育物,相与阜财用而厚民生。即不敢谓调二气,冶万有,其于天地之大生广生,未必无小补云。因思尼父所言,盖恐石隐者流,果于忘世而非厌薄农圃,以为琐事不足为也,请以质诸世之所谓大人者。”
从这篇序里,更可看出作者生平重视农圃,鄙薄五谷不分的所谓大人者,视宦海升沉如花开花落,漠然视之。诚如《山东通志》所称誉的那样,他是济人利物常恐不及,乃爱国爱民、急公好义、关心国计民生的长者。
作者对农业生产很重视,身体力行,而且详实记载,设法推广。兹举数端如下:
万历中,甘薯才自国外传入闽省不久,他得悉近有初次引进与粮食有关的新品种,随即多方设法引入栽培、试验。经过几年反复观察试验,认为可以大力推广,并将试种经验公开出来。例如,种植甘薯的适宜土壤,管理方法以及留种、育苗、繁殖的技术,储藏应注意事项等等。同时特别指出,种植甘薯,可避免蝗蝻为害,常年可得到丰产、稳产,其产量可多于种谷物20倍,可充粮食,并可加工酿造及饼饵,鼓励大家种植。另一方面,对于甘薯(亦称番薯)的应用也作了有力说明,指出既可生食,更宜蒸食、煨食,并可切片晒干储藏。可以酿酒及作粥饭、作粉,又可制糕饼、沙谷米等,为用至广。本谱于1621年刻版,随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初稿,陈子龙于1639年编定)便多方参考,并加以引用宣传。
玉蜀黍也是本谱早期所著录,其时尚称“御麦”。他记载说:“干叶类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味甘平,调中开胃。磨为面,蒸麦面者少加些须,则色白而开大。根、叶煎汤,治小便淋沥砂石痛不可忍。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记载相当详细。但《农政全书》却记得很简单,只说:“元扈先生曰:‘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
又《群芳谱》中的《谷谱》记载有荞麦:“一名莜麦,一名乌麦,一名花荞。茎弱而翘然,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荞,而与麦同名。又名甜荞,以别苦荞也。南北皆有之。立秋前后下种,密种则实多,稀则少。八、九月熟,最畏霜。数年来又宜早种,迟则少收。苗高一、二尺,茎空而赤,叶绿如乌桕树叶。开小白花,甚繁密,花落结实三棱,嫩青,老则乌黑。性甘寒无毒。降气宽中,能炼肠胃滓滞,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难消。煮熟日中曝开口,舂取米可作饭。磨为面,滑腻,亚于麦面。北人作煎饼及饼饵日用,以供常食,农人以为御冬之具。南人但作粉饵食。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十馀顿即患热风。忌同黄鱼食。”叶亦可茹食。同时,秸可烧灰淋汁熬干取硷,蜜调涂烂痈去面痣。又本谱《田事各款》有:“耕地荞麦二遍,只耕二遍。谚云:‘懒汉种荞麦,懒妇种绿豆。’”可知其对荞麦种法及用途研究较为深入。但《农政全书》记载简单,只说:“元扈先生曰:‘荞麦,一作莜麦,一作乌麦。烈日曝会开口,去皮取米作饭蒸食之。’”
此外,对其他粮食作物,亦作了有关栽培、管理技术的说明。这些论述,在《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粮食作物部分》均有转载。由此可见,作者对于作物栽培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细致的。
在果树种植方面,作者从实践中认识到“地不厌高,土肥为上。锄不厌数,土松为良”。而在果树繁育方面,提出“凡果树以博接为妙,取其速肖也。枝条必择其美,宜宿条向阳者,气壮而茂。嫩条阴弱难成。根枝各从其类”。说明嫁接可以改良品质,可以引起定向变异,可以培育新品种。接穗要选择品质好、向阳强壮的枝条,而且根枝要各从其类。当时已提出六种接博方法:一为“身接”,即一般大树采用高接法;二为“根接”,贴小宜近地;三为“皮接”,即腹接法;四为“枝接”,同一砧木可接几个枝条;五为“靥接”,即芽接中的盾形芽接,亦即嵌芽接;六为“搭接”,即适用于砧与接穗粗细相近的嫁接。还谈到挨接与压条及扦插诸法,详细说明了有关的技术操作,指出在特殊情况下,播种实生苗亦有好处。
他对观赏植物品名做了许多观察试验,并首先著录了不少品名,见于《中国植物图鉴》及《植物学大辞典》所载的,即有三十多种,就中如蔷薇科的玫瑰、贴梗海棠、棠棣、垂丝海棠、木香;木兰科的玉兰;菊科的翠菊;芭蕉科的美人蕉;葫芦科的番南瓜、扁蒲;旋花科的番薯;吉祥草科的吉祥草;夹竹桃科的夹竹桃;千屈菜科的紫薇;秋海棠科的秋海棠;金丝桃科的金丝桃;锦葵科的锦葵;鼠李科的蘡薁;豆科的金雀花;罂粟科的丽春花;毛茛科的秋牡丹;石竹科的石竹;桑科的天仙果;泽泻科的苦草;兰科的建兰;禾本科的茭白(茭笋)等等。
各分谱的首端,均写有分谱的“小序”,旨在简介该谱的概貌。接着是“首简”,是概括本谱的要点,包含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不过古人对此亦不够谨严。例如《谷谱首简》,只转载《亢仓子》的《农道》与《吕览》的《审时》,作了删节和补充。《蔬谱首简》转载了洪舜俞的《老圃赋》等空泛文章。《果谱首简》则编列一些传说附会。《木谱小序》及《木谱首简》亦多迂腐、不切实际之词。《花谱首简》则收集“花神”、“花姑”、“卫花”等传说,附会封建迷信的糟粕。兹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将《蔬谱》、《果谱》、《木谱》、《花谱》等首简,改写为有关栽培管理的技术措施等适于实用的内容。
《群芳谱》在《明史·艺文志》农家类已有著录,列在《四库全书总目》谱录存目中,但卷数作三十。《郑堂读书记》著录也作三十卷,而书名冠以“二如亭”三字。根据作者的自序,本书原名的确如郑堂著录,只是一般都简称《群芳谱》。至于卷数不同,则是各种版本的分卷不一致的缘故。《四库全书》所用的本子和郑堂所见的本子,虽然都是三十卷,但分卷编排并不相同。汲古阁及作者之孙王士祯的《渔洋山人著述》中,所载的又都是二十八卷。不过,分卷虽然互异,内容则完全相同。作者自称喜爱种植,庭园中遍植花木,时时手录农经、花史,以补咨询之不足。如此前后记录了十几年才写成此书。书末有作者的自跋,题“天启辛酉”(1621年),大约是定稿之后所写。书中每一植物项下大都记述有艺植(包括栽培、管理、留种、加工、制用等措施),系参考前人的著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写成的,确实包括有不少可供参考的资料。
本书流传很广,历来都有许多刻本。现在可见到的,除汲古阁本和其他明代刻本以及《渔洋全集》刻本外,还有虎邱礼宗书院及沙村草堂、书业古讲堂、文富堂等刻本。有的没有作者的自跋,有的有毛凤苞、陈继儒、朱国盛或张溥的序。诠释时是采用虎邱礼宗书院及沙村草堂本参阅的。
《群芳谱》内容极为丰富,论述作物种类亦多。诠释工作是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采取吸收、批判的态度,审慎进行的。在十七世纪初,我国天文科学尚属幼稚时代,因此,对于《天谱》、《岁谱》、日、月、星、汉以及风、云、气、虹、霓、雷、电、雨、露、雾、雹、霜、雪等均从略。所有五行六气、休征、咎征、占验、占候等,概行剔除。
在选择过程中,增加若干与原作物名称有连带关系的条目,如《果谱》棠梨以下增加华南四大名果之一的凤梨(菠萝),桃以下增加营养价值极高、大有发展前途并已引起国际间重视的猕猴桃,木瓜以下增加世界热带名果之一的番木瓜;《蔬谱》茄子以下增加营养价值高、栽培容易的番茄(华北叫西红柿),擘蓝以下增加甘蓝与芥蓝(芥兰);《花谱》芍药以下增加大丽菊,由于有的地区每将大丽菊混称为芍药,故列在一处,容易鉴别。
原列入《果谱》的百合、莲藕、芋、芡菱、慈姑等改列入《蔬谱》。
《蔬谱》所列蔓菁等22种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及《果谱》所列梅等31种果树,已为《授时通考》蔬部、果部所转载,亦可见其对本谱的依重。
各谱的作物中,有错列的情况。如将锦荔枝(按即苦瓜)错列入《果谱》;原列入《卉谱》的蕉,主要是供作水果的,应列入《果谱》;原列入《卉谱》的茭草,是生产茭笋的,应改列《蔬谱》为合;菠萝蜜又名树菠萝,古人以其果形大稍似冬瓜,而错列入《蔬谱》,应改列入《果谱》,并附芒果一种;《谷谱》里的雕胡与《卉谱》里的茭草实同一物,已合并改写为茭白,而列入《蔬谱》。(1)
在新版《辞海》生物分册的生物学著作部分,已把《群芳谱》列入,且对作者评价说:在作者辞官的岁月中,“过着优闲的剥削生活。平日家居,督率佣仆在田园里栽植谷、蔬、花、果、竹木、桑麻、药草等,积累一些知识……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年)。内分天、岁、谷、蔬、果、茶竹、桑麻葛苎、药、木、花、卉、鹤鱼等十二个谱。对每一植物,都详叙形态特征,是此书的特点”。
本谱每种作物下面列有“丽藻”一目,选录了历代文人雅士有关果、木、花、卉的诗词,今天看来作用不大,已节略,以免冲淡了与农事措施有关的问题。
我原来觉得本谱卷末的《卉谱》、《鹤鱼谱》关系不大,不合实用,准备削简。梁中民同志适来谈及,认为缺少两谱,便不成完整的文献,热诚地为我完成了最后的两谱。虎邱礼宗书院版脱落了《花谱》中的萱、葵、兰、菊四种,梁同志更热情地与广州中山图书馆联系,找到沙村草堂版,并作了缮录,完成了这部分的工作。谨在此深表谢忱。
晧儿执笔诠释《木谱》上半部分及《药谱》全部,张超、黄梅清、冯灿明婿、昀女等同志负责缮写及校对工作,并此致意。
佛山市图书馆襄助借阅礼宗书院《群芳谱》。
广州中山图书馆借阅沙村草堂《群芳谱》。
承山东省图书馆惠寄《山东通志》及《新城县志》部分有关复制版,在此一并致谢。
粤梅 伊钦恒谨识
1982年7月
(1)编者注:选释者所言蕉由《卉谱》列入《果谱》,据原书虽改列,但仍于《卉谱》保留蕉。又言雕胡与茭草合并,据原书并未合并,仍于《谷谱》中保留雕胡米,而于《蔬谱》中列出菰,菰即选释者所言之茭白。